2025 年 8 月 16 日,以 “深化传统医学合作,推动中医药全球传播” 为核心的首届中利中医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暨全球中医传承与创新成果建言座谈会,在利比亚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圆满落幕。
此次活动以中医文化为桥梁,聚焦学术研讨与文化传播,旨在夯实中利两国医学交流基础,助力中医药在利比亚的落地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活动现场流程庄重且充实:开场环节奏响中利两国国歌,伴随利比亚国家文化与历史介绍片的播放,参会代表沉浸式感受两国文化底蕴;随后,利比亚共和国驻华大使发表开幕致辞,高度认可中利在文化交流领域的积极进展,明确表达双方深化多维度合作的强烈意愿与长远愿景。
在学术交流环节,中国专家学者围绕中医理论传承、实践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现场思想碰撞频繁,学术氛围浓厚。云南 “杨家将第 43 代传人” 杨照国受邀出席此次文化盛会,并发表精彩发言,分享道医传承与实践经验。活动中,利比亚驻华大使与参赞共同为其颁发荣誉证书,以表彰其在中医文化传播与实践领域的贡献;同时,杨照国被正式聘为 “利比亚共和国大使馆特邀保健中医”,双方合影留念,见证中利中医文化友好合作与共建。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两国搭建了更为广阔的文化与医学合作平台,延续并深化了中利传统医学交流成果,更以中医药为纽带,为两国在健康领域的合作开辟新路径,助力中医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
杨照国简介
杨照国,男,汉族,1963 年生于云南省凤庆县,现居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据有关史料及族谱记载,其为北宋名将杨业后裔、天波府医术第 43 代传人,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转业医生,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 1 次、三等功 2 次。自幼得祖医真传,谨记 “刀枪骑射之功男儿习之强身,金石草木之药男儿学之健体,乱世入将相为之救国,盛世做良医为之济世,将子无功不可权,良医三代不可富” 之祖训。
1980 年毕业于大理卫校,追随父亲到部队成为军医;1987 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大学,针灸学师承 “鬼手神针” 石学敏教授。数十年间刻苦钻研祖传医学书籍,整理编写《中华杨氏家藏方》《中华杨氏天眼望诊学》《中华杨氏马上针灸学》《中华杨氏非药物疗法》等数十万字医学文档。2014 年成为《文化月刊》(5 月下句刊)封面人物;2018 年接受发行于世界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今日中国》杂志社及《中国当代名医》薪火传承栏目采访报道。
从医 40 余年,他在面诊及照片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能为患者提供脏腑健康及既往伤病的诊断参考,结合临床实践为患者分析当前健康状况及潜在风险,在行业内具有一定认可度。其总结的《杨氏望诊口诀》以 “标准化、可视化、普世化” 为核心特征,影响力已延伸至教育、国际传播及跨学科研究领域:自 1999 年起,相关理论与方法在 16 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领域得到应用与传播,如美国太平洋中医学院(PCOM)开设《杨氏面诊工作坊》,学员通过 “唇诊口诀”(“唇开裂,内有火”)辅助辨识消化道炎症;德国中医师协会(AGTCM)将 “甲诊歌诀” 列为继续教育模块,如 “甲纵裂,肝有病”(Nail Vertical Cracks, Liver Disorder)辅助早期肝郁证筛查,为现代中医智能诊断技术提供了理论参考。
一、家世与传承
家学渊源:遵循祖训 “乱世入将相,盛世做良医”,传承《天波望诊》《天波玄针》等技艺,融合家族医学与实践经验。
师承背景:1980 年大理卫校毕业,同年 10 月特招入伍成为部队军医;1987 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毕业,师从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学习针灸;2001 年师承杨云法师门下鬼门十三针传人僧医张宗海。
二、医学成就与创新
诊疗技术:天波望诊术,通过面诊或照片为健康评估提供参考,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到经验。
非药物疗法:提出 “上善之医当无药而治” 理念,研发药醋、药酒、药妆、药浴、药茶、药食等系列健康产品。
科研贡献:1997 年起深入西双版纳雨林,发现百余种药食两用植物,为 “非药物疗法” 提供资源基础;2002 年发起 “国际普洱茶研讨会”,推动普洱茶健康养生研究。
三、社会影响与荣誉
公益传播:2012 年起举办数千场健康讲座,培训数万余人次。
媒体报道:2014 年《文化月刊》封面人物,2018 年受《今日中国》《中国当代名医》专访。
军旅荣誉:武警部队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 1 次、三等功 2 次,获 “学雷锋标兵” 等称号。
四、现任职务与事业
学术职务:云南傣医药研究院教授、关爱生命健康 — 非药物疗法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华杨氏文化研究会教授、中医健康管理工程专家。
企业研发:创立 “西双版纳雅夫生物科技”,获 23 项国家专利,开发雨林健康产品。
杨照国教授以 “武医同源,捍卫母亲健康,强大一个民族” 为使命,融合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是中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践行者。(大海)
(责任编辑: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