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西湖中学校长 张志云
在荆楚大地的教育版图上,沙洋县后港镇西湖中学如一颗璀璨明珠,以“强师铸魂、精管提质”为发展双翼,在乡村振兴与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奋楫争先。西湖中学全体师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一、师德铸魂:以德立身育时代新人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师德是教育的灵魂。”西湖中学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工程,构建起“政治引领、法治护航、实践养成”的立体化培育体系。学校党支部创新“三学联动”机制:每周教师例会设置专题学习环节,系统研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每月开展“法治讲堂”,邀请法律专家解读教育法规;每学期组织“师德论坛”,通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形式深化认知。
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三个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机械执行到创新实践,从职业谋生到事业追求。校纪检组负责人介绍道。学校建立师德师风长效监督机制,通过设立校长信箱、开展家长满意度测评、组织学生评教等方式,构建起全方位监督网络。近两年,全校教师主动拒绝有偿家教、收受礼品等行为百余人次,涌现出“荆门市最美教师”王红梅等一批师德楷模,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
在师德文化的浸润下,校园里涌现出许多温暖故事:数学组教师自发组建“课后辅导团”,为学困生义务补课;青年教师李娟坚持家访六年,用脚步丈量教育初心;后勤人员张师傅主动承担校园绿化养护,用双手呵护成长环境。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汇聚成西湖中学最动人的精神图景。
二、特色育人:敏智文化润心启智
“敏而好学,志存高远”的校训精神,在西湖中学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育人实践。学校构建“三维一体”德育体系:以经典诵读夯实文化根基,以主题实践强化价值引领,以心理辅导护航健康成长。政教处精心设计的“敏智文化节”,成为师生共同期待的精神盛宴。
每日清晨,校园里回荡着《论语》《少年中国说》的朗朗书声;每周书法课上,学生们在横竖撇捺间感受汉字之美;每月举办的“红歌里的党史”合唱比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特别打造的“敏智成长档案”,记录着每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品德发展轨迹,成为他们青春岁月的珍贵印记。
“我们注重培养带得走的能力。”政教主任展示着学生的实践成果:八年级学生设计的“校园节能装置”获省级科技创新奖,九年级学生发起的“非遗进社区”活动吸引千余人参与。学校开发的“敏智课程群”涵盖人工智能、传统工艺、生命教育等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成长路径。
在西湖中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的对话。心理辅导室里,专职教师用专业与温暖守护学生心灵;生涯规划课上,导师引导学生探索未来方向;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走进社区、田野,在真实情境中增长才干。这种全人教育理念,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

三、精进提能:三维训练锻造卓越师资
面对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挑战,西湖中学启动“教师能力跃升计划”,构建“基本功锤炼、教学力提升、科研力突破”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智慧教研中心,组织教师参加AI教学技术培训,打造“技术赋能”的新型课堂。
在基本功训练中,教师们掀起“三字一话”修炼热潮:晨读时分,办公室里传来普通话朗读声;课间休息,教师们互相切磋板书设计;周末时光,课件制作工作坊灯火通明。这种浸润式训练,让每位教师都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学校推行“五阶磨课法”:从个人初备到组内研讨,从课堂展示到专家点评,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跨学科联合教研成为新常态,语文教师与历史教师共探“大思政课”教学模式,数学教师与物理教师开发“数理融合”课程。这种开放包容的教研生态,催生出许多创新教学成果。
科研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建立“周小研、月大研、期成果”机制,鼓励教师将教学实践转化为研究课题。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开展“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融合”研究,年轻骨干教师探索“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2024年,教师发表省级以上论文三十余篇,主持的《乡村中学敏智文化育人路径研究》获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
四、创新管理:精准评价激活发展动能
学校构建“四维联动”管理体系:以制度建设规范办学行为,以过程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以质量监测优化教学策略,以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修订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将师德表现、教学创新、科研成果、学生发展等纳入综合考评,设立“敏智先锋奖”“教学创新奖”等特色奖项。
“我们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务主任介绍道,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增加过程性评价权重,关注教师专业成长轨迹。通过“星级教师”评选、职称评聘改革等措施,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建立家长督学制度,定期开展“教学开放周”,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构建家校共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