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解工作七法
2013-04-23 15:55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 2013.4.22 13版 文/刘燕 王峰
语言通俗
在当地工作,特别是在农村,调解员一定要迅速熟知、熟讲当地的地方方言,话一说出口,群众顿时觉得你有亲切感,瞬间拉近距离,交流起来没有语言障碍,恰当运用比喻和民间习惯性俗语、谚语,说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使当事人容易理解和内化调解员所讲的道理,引导当事人与调解员在调解中产生共鸣,进而确保调解工作的成功有效。
彰显亲和力
在调解中,当事人内心的接受能力十分重要,对于调解员的信任感是调解协议最终得以形成并顺利执行的前提。因此,调解员要注意调解的语气、用语、动作,坚持用平等、文明、规范、平和的语言与当事人交谈,耐心倾听其陈述,在倾听中注意保持对视,并用适时的点头等细节动作促进双方的良性互动。
不轻易表态
双方当事人一碰面,大多争论激烈,作为司法调解员,要三缄其口,不作表态,先分别听取双方、证人及相关人员对纠纷实践经过的陈诉,洞察双方的心理底线,不枉加批评任何一方,不轻易宣布调解办法。
背靠背法
一般是分别找双方当事人谈话,通过沟通,了解纠纷的一些实质性问题,使调解员心中有数。只有知晓两方的情况,才能找准调解的突破口。
亲情融化法
有些家庭矛盾是因一时之气或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有的矛盾越闹越深,双方都不愿放下架子,但从双方内心深处来讲,是愿意和好的,如赡养纠纷等。血浓于水,调解员用情景交融法使当事人回顾过去亲情的可贵和目前反目成仇而带来的情感伤害,使双方能求大同、存小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调解便水到渠成了。
冷处理法
一般情况下,民事纠纷的调解宜早不宜迟,早结案对外界影响小,社会效果好,但有些很棘手的纠纷或涉群纠纷,如果火急火了的办理,可能并不能全面掌握当事人的矛盾形成原因,不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如果将纠纷“搁置”一段时间,让当事人彼此冷静一段时间,可能更容易调解成功。
亲临现场
解决矛盾不分大小,以诚心换诚意。有些纠纷虽然琐碎,可能是一条下水道,也可能只是一个厕所,但该类纠纷一旦闹起来,往往双方态度激烈,很难妥协。从有利于相邻间和睦相处和方便生产的出发点,调解员几次亲临现场解决纠纷后,当事人会对调解员的民本诚心感动,可能会促成纠纷的调解。
(刘燕 王峰 )
在当地工作,特别是在农村,调解员一定要迅速熟知、熟讲当地的地方方言,话一说出口,群众顿时觉得你有亲切感,瞬间拉近距离,交流起来没有语言障碍,恰当运用比喻和民间习惯性俗语、谚语,说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使当事人容易理解和内化调解员所讲的道理,引导当事人与调解员在调解中产生共鸣,进而确保调解工作的成功有效。
彰显亲和力
在调解中,当事人内心的接受能力十分重要,对于调解员的信任感是调解协议最终得以形成并顺利执行的前提。因此,调解员要注意调解的语气、用语、动作,坚持用平等、文明、规范、平和的语言与当事人交谈,耐心倾听其陈述,在倾听中注意保持对视,并用适时的点头等细节动作促进双方的良性互动。
不轻易表态
双方当事人一碰面,大多争论激烈,作为司法调解员,要三缄其口,不作表态,先分别听取双方、证人及相关人员对纠纷实践经过的陈诉,洞察双方的心理底线,不枉加批评任何一方,不轻易宣布调解办法。
背靠背法
一般是分别找双方当事人谈话,通过沟通,了解纠纷的一些实质性问题,使调解员心中有数。只有知晓两方的情况,才能找准调解的突破口。
亲情融化法
有些家庭矛盾是因一时之气或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有的矛盾越闹越深,双方都不愿放下架子,但从双方内心深处来讲,是愿意和好的,如赡养纠纷等。血浓于水,调解员用情景交融法使当事人回顾过去亲情的可贵和目前反目成仇而带来的情感伤害,使双方能求大同、存小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调解便水到渠成了。
冷处理法
一般情况下,民事纠纷的调解宜早不宜迟,早结案对外界影响小,社会效果好,但有些很棘手的纠纷或涉群纠纷,如果火急火了的办理,可能并不能全面掌握当事人的矛盾形成原因,不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如果将纠纷“搁置”一段时间,让当事人彼此冷静一段时间,可能更容易调解成功。
亲临现场
解决矛盾不分大小,以诚心换诚意。有些纠纷虽然琐碎,可能是一条下水道,也可能只是一个厕所,但该类纠纷一旦闹起来,往往双方态度激烈,很难妥协。从有利于相邻间和睦相处和方便生产的出发点,调解员几次亲临现场解决纠纷后,当事人会对调解员的民本诚心感动,可能会促成纠纷的调解。
(刘燕 王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