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在作文教学中应做到“四结合”

    《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学首位,主张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而当前的高中生总体知识积累不够,文学功底较浅,看问题较偏激,作文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空洞——言之无物,乏味——言之无真情实感;混乱——言之无条理;单调——言之无文采等。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应尽量做到“四结合”。即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小作文和大作文相结合、课内训练和课外写作相结合、统一标准与张扬个性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由模仿到创新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孩子学舌,始于模仿;学生作文,是一种书面形式的学舌,起始阶段进行模仿是十分必要的。”一篇好文章,其中总有某些方面值得肯定:或是立意新,或是思路清晰,或是内容丰富,或是语言优美……所以作文可以从模仿好的文章开始,而语文教科书所选的文章则是最好的范文。
    范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经久不衰、规范优美的语言材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应贯穿写作的思想意识,搭建起模仿的桥梁。模仿的途径很多,可以仿内容、仿语言,仿思路,仿技法等。模仿的内容可由小到大。可以句式仿写、片段仿写,也可以对课文进行缩写、扩写、改写、续写,也可原文照录,议论升华;或合理选用,适度取舍;或加工改造,故事新编。例如在讲授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对那两个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可要求学生仿写。通过模仿例子造句,学生不但能很好地理解、掌握这种修辞手法,而且能学以致用。
    模仿——“他人文中平常事,化作笔下绝妙文”;创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新标异二月花”。可见,模仿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还能提高学生的快速作文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小作文和大作文相结合——由局部到整体
    一篇文章是由许许多多的字词句段组合而成的,老师要想指导学生写好整篇文章,提高写作水平,也要在引导学生练习写好段落上下大功夫,由“局部”连缀成“整体”,这是一种稳妥、见效快的写作训练途径。
    段落片段,即是小作文训练,可以分文体进行。如写记叙文。可以进行这样的“局部”训练:抓住人物某一方面品质或特点来写人;围绕事件中某一个情节或场面来记事;围绕事物某一个特征来写景状物等。
    写议论文,可以进行这样的“局部”训练:专门提炼论点和分论点;紧扣中心,专门分析材料;专门训练论证方法等。也可以从立意构思上进行专门训练。如审题、拟题、开头、结尾、主体段落的安排等。例如进行场面描写训练,可以提出这样要求:
     ⑴要明确交代时、地、人、事;⑵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⑶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特点、特征;⑷力求使用生动精练的语言……通过一个个专项训练,使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进行综合练习,就有可能写出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或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叙文如此,其它文体亦然。
    总之,在教学中进行各种形式的“局部”训练,由“局部”连缀成“整体”,那么,学生整篇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三、课内训练和课外写作相结合——由会写到善写
    课内作文训练,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可以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课外写作则在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思维的延伸上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二者有机结合,必然会让作文教学迈上新台阶。那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结合呢?
   课内作文要做到有计划、有要求、且限时。新学年开始,首先摸清学生底子,然后根据学生实际确立本学期的作文训练目标、训练重点。每次作文都要把握住写作中的细节问题:什么时候该写作文了?应该命一个怎样的题?此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什么?这个题目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还是用更长的一段时间去收集、酝酿?这些问题都要提前考虑,做好周密的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课外作文是课内作文的补充,是课内作文的延展。学生应立足于课内,经营于课外,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亲自到课堂以外的广阔空间、大千世界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生活、思考生活,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真正做到能书善写、能言善辩,让学生能够运用全部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调动感觉、感知、感受,去深入体察、体味,融通那些有血有肉的“人、事、物”,养成一种自觉作文的习惯。
    立足课内,着眼课外;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延伸课外,课外折射课内;课内作文旨在点火,课外作文旨在燎原。在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的结合中,学生经历了一个“会写——善写”的训练过程,到善写之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便能得到质的飞跃。
     四、统一标准与张扬个性相结合——由师评到自评
    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评改作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的优点与不足,继而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往往由教师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作文实施单向性的评改。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很大,统一评价的标准必然会打击成绩不好的学生,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么,如何解决个性张扬与统一标准的矛盾呢?
    首先,在作文评价上,教师不要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为尺度去评价学生,而要在考虑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尺度,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看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学生的作文除了具有共性特点,更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一双慧眼,从学生的选材、立意、构思、技巧、语言和标点的运用等方面发现,哪怕是微小的不同点和闪光点,都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与习作评改中,要注重个性化评价,注重赏识与激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赞赏的眼光里,激励的语言中,获得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蓬勃发展的动力。
    其次,评改方式可以多样化。《新课标》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会评价与修改自己的作文,实质上也是对这种传统的单向性习作评改的一种改革和新的教学思路的指引。多元的民主开放式习作评改既强调教师参与者习作评改,更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习作评改,形成三种互动的习作评改方式:师生评改、生生间评改及学生自我评改等。互评互改,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变一支笔批改作文为几支笔。
    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体现立体化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体现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才能体现群体中的借鉴性,才能使解决问题体现集体思维的升华——集中优势,打歼灭战。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张扬自我的个性并参与到习作评改中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有更深刻、更主动的反思,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在写作上不断取长补短,获取进步。
    总之,坚持对学生进行由模仿到创新、由局部到整体、由会写到善写、由师评到自评的“四结合”作文训练,相信学生的作文定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水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