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研究

浙江永嘉县上塘城关中学   陈建伟

     摘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合理地把握文本彰显的价值,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状态相融合,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做合理的取舍。

 

    关键词:教学内容、文本价值、求知状态、社会需求

 

王荣生教授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什么叫适宜的教学内容呢?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合适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教材,它包含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怎样才能达到有效,有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先有一个定位,一个目标,再据此去择取合宜的教学内容。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不相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二是语文教学内容以一种极不确定的面目呈现。三是许多迫切需要教的,却没有涉及,学生已经懂了的却花大力气去教。四是充塞着许多不像语文的东西。语文上成思想品德课,如把《大自然的语言》上成地理课、把《绿色蝈蝈》上成了生物课。

理解教材分三个层面,即,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那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也该有三个层面,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么教?而许多老师外出听课学习或者自己上课的时候,更多地是关注上课的老师是“怎么教”的,或者自己该用什么方法去教,其实任何教学方法都得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课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所以,笔者认为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还是很有意义的。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哪些原则呢?

一、合理把握文本彰显的价值

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绿色蝈蝈》教学的:先问学生有没有见过蝈蝈这种动物,学生大声交流,然后用幻灯显示各种姿态形式的蝈蝈图片和它的声音效果,并且拿出标本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文后,详细地介绍作者。然后读课文,要求学生说出,蝈蝈的外形特征、习性。接着,教师进行总结并加以拓展,请学生说说自然界还有哪些喜欢的动物,让学生口头表达自己喜欢动物的习性和特征。最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写篇200字左右的介绍动物的文章。这堂课很热闹,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是语文课吗?它已经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来面目。很大程度上,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我们再来看看洪镇涛先生《乡愁》的教学实录片断,它一共提了四个问题:

1、这首诗四个小节之间的顺序能够改变吗?为什么?

2、“多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改为“深深的”好吗?”

3、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评怎样:(“小小的邮票”改为“对母亲的思念”“窄窄的船票”改为“对爱人的恋挂”“矮矮的坟墓”改为“对亲人的哀悼”“浅浅的海峡”改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4、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改为“像”,行不行?为什么?洪镇涛先生只选取的“顺序,用词、意象、比喻”四点,学生就很好地把握了文本,彰显了文本价值选择的高明。

我们很多老师都非常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至理名言。却忽视了作品的原生价值。

二、融合学生的求知状态

谈备课时,我们都会说应备教材、备学生,但备学生谈何容易,我们凭什么去了解学生的学情。有一年和语文组老师一起去杭州听课,那些老师对课文是怎么教的,我现在全不记得了,但有一点我却印象深刻,那些借班上课的老师往往都非常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高明的老师甚至能快速整合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组织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之好。回来后我就思考,了解预习是了解学情最好的方法,一个课堂,只有讲学生想知道而又知之不明的问题,才会取得最大的成效。于是,我的语文教学中多了一项常规的作业,交课文预习本。我教《夸父逐日》的时候,很多同学在预习的问题中提到课文最后一句“弃其杖,化为邓林”到底有何作用?于是在备课时,我就把学生的这句话作为重点来思考,在上课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这句话,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有学生想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学生说长出桃子可以为后来的追求事业的人解渴,有学生说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夸父自己死了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心有不甘,所以“死而不已”,要给世界留点什么。想象、联想十分丰富,但都可以归结到造福人类的精神。能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状态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到眼中有学生是很重要的。有位老师在教学《风筝》时讲背景,讲《野草》,讲鲁迅在文中所表现的批判精神,结果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鲁迅是我国文坛的泰斗,思想深刻复杂非同一般,而这位老师没有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特点和心理特点,讲解的层次远远高出了学生实际,没有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符合社会发展观的价值需求

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韩麦尔先生其实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在处理教材时避开他的缺点去分析其伟大,还是还原人物的原有形象,让我犹豫了一下,但最终我觉得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找一找韩麦尔先生的缺点,最终让学生明白,爱国不是伟大人物的专利,一个平凡、普通的教师甚至有很多缺点的老师,在国土沦丧的时候,也能表现他的伟大的爱国情。我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因为故事所处的背景和我们的现实相去甚远,但我要让学生明白,爱国情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具备的,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一样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尤其在国家大灾不断的情况下,我们的民族更需要凝聚力,每个人都需有一颗爱国心。时代在呼唤平民英雄。

总之,课文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其中可能包含着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因素,语文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之间的链接,因此,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