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中专学校差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2012-07-09 14:57 2012年7月9日今日文教A15版 邱伟
甘肃省成县职业中专 邱伟
【摘要】职业中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我们要重视职业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努力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笔者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后认为,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 职业中专;差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从总体上讲,学校每位教师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在的中专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就承受着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而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这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了不少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身心发展扭曲变形,经常会遇到小问题而出现大麻烦。相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而言,中等学校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譬如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相对较低,差生也比较多,因此,职业学校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做好差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他们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之才,针对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了解什么是有心理问题学生
“差生”并不是指智力不正常的学生,而是指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体在学习、道德以及其他方面的落后,这些落后长期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类特殊学生。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差生”只是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足,并不是一无是处。明确差生的形成因素对有效对差生进行教育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心理问题学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问题学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身控制能力差。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信息不断侵入,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侵蚀着年青一代的心灵,外面的花花世界诱惑着年轻的一代,削弱了他们的意志,吞噬了他们的信心,所以,在学校里他们只是应付了事。家庭教育不当是学生转变为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子女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导致他们种种不良习惯的形成;相反,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过于急切,对孩子动不动施加暴力,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加上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叛逆性强,极易造成“心理问题学生”。
二、改变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学生
“心理问题学生”在每一所学校中都存在,在中职学校中尤其突出。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我们首先要做到改变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差生。俗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相信大多数“心理问题学生”通过耐心教育会变好的。但在现实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本来就少,在学校和老师的眼中,“心理问题学生”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负担,从而使得老师们厌恶他们、疏远他们,甚至鄙视他们。这是不正确的。“心理问题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优生和差生的唯一标准。
三、促进心理健康,积极营造学生幸福感
研究者发现,对于抵御心理疾患起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勇气、乐观、人际技能、信仰、希望、忠诚、坚韧等。我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我们自身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我们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1、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信任、欣赏、感激、坚强、耐挫、热情、爱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接受自我、具有个体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并不断地在实践中磨练,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2、建立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学习沟通技巧,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行,与他们建立良好积极的关系,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经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3、培养“乐观型解释风格” 。当遇到挫折时,学会用“乐观型解释风格”来调整心态,让自己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特定的情景事件、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4、营造积极的学校生态环境,提升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 改进学业成绩,体验成就感;改善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体验人人交往的融洽和温暖等。
四、营造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心理问题学生”顺利转变的重要条件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作为心理关系的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效果能产生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它有赖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学生家庭与社会的有力配合,在这些因素中,关键在于老师。营造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心理问题学生”顺利转变的重要条件。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像中学生可以天天见到老师,随时随地跟老师沟通、交流,尤其是“心理问题学生”,基于心理上的障碍,他们更疏于与老师的沟通与交流,对此,老师应充分发挥他们教书育人的作用,尤其是对“心理问题学生”,他们应做到热爱每一位差生,了解每一位差生,尊重每一位“心理问题学生”,关爱每一位“心理问题学生”,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转变工作。
总之,中职学校中对“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有信心、爱心和事业心,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学生”,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好。俗话说得好“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性,了解他们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对教学策略因人而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奋发向上。把心理问题学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差生心理与教育初探,渐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邱鸿勋.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刘焕明.浅议中专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观察,2009-34
[4]王美凡.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7 -7
[5] 李国华,王玉霞等. 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5-03
[6]李霞.浅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 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