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够得着的“苹果”

文/  周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他还说过:“请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读了苏老的这两条建议,我不禁想起曾看到过的一个心理学故事——苹果园和椰子林。人们行走在苹果园里,在压满枝头累累果实的诱惑下,会情不自禁地伸手摘苹果;而在椰子林里,人们看着椰子树上的椰子,一点也没有采摘的欲望,因为椰子树实在太高了,不要说伸手,就是高高跃起,人们也采摘不到椰子,于是,人们下意识地就会打消采摘椰子的念头。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当一件事不费周折可以轻易完成时,人们乐意以举手之劳换取劳动果实;而当一件事不可能完成时,人们便会放弃努力,不愿意做无用功。

反思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个问题浮现在眼前:我是否做到关注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孩子所能达到的能力,而因材施教呢?想想多少次为了提高几个后进生的成绩,不理会他们内心的感受,利用课余时间让他们留下来背单词,我和他们一样身心疲惫、心力憔悴,然而效果却是事倍功半。我不正是在要求他们做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吗?两个单词都背不会,我却强制性要求他们必须会背四个甚至五个。自己为什么不能站在这些后进生的立场,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呢?如果能结合他们每个人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也许他们不再会这么消极,这么被动,而我也不再会感觉徒劳无功,这么疲惫。

苏老说:“要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就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从他们的优点入手,能从众多的错误中看到漂亮的书写,能从值日中看出他们对劳动的热爱,能从与同学的交往中看出他们性格的善良,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进步,给予他们肯定,设定合理的目标,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一旦他们心中产生了对于学习的渴望,一切问题必将迎刃而解了。

作为老师,一个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职业,我们应该多份责任感,多份思考,多份心思,多份对学生的关注,为不同的孩子设定合理的目标。如此,当孩子徜徉在苹果乐园时,踮起脚尖,都能采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实!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高新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