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不要让学生失去实践能力

文/陈梦珍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认识,我们作为21世纪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培育民族创新、实践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学习中,注重培养我们自己的的实践能力,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这样我们才能积极、主动、愉快的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我们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多年的数学学习中,我发现应用题的学习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端:一是应用题教学一味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以及答案的唯一性;二是应用题中“条件”、“问题”设置呆板,我们这些学生没有选择条件的权利,没有解决问题的自由;三是应用题中的事件情节的要求过高过偏,离开我们这些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我认为小学数学学习阶段的应用题不仅仅是掌握应用题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我们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是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挑战,这里所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这些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从我们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我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培养我们这些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我们学生自己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学习的枯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般的课堂上,老师经常是反复的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无论学生怎么得想,最后老师都会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最后得出结论:老师的方法最好。一堂课下来,现在让我回想起来的,首先,我觉得老师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为了能够引出教案中的标准答案,会对一名或者几名学生的合理回答,没有给予应有的肯定,这样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这样常年累月的训练下,学生慢慢就懂得了只有老师的答案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提问只不过是一种教学手段罢了。学生渐渐学会了等待标准答案,不再标新立异,不再异想天开,这时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个性,更失去了创造的能力。

其次,呆板的教法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老师一环一环的点拨、追问下,学生刚接触问题时的兴致,随着课堂的进程,慢慢的消失了。在这种呆板的教学方法束缚之下,学生的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象之鸟折翅不再高翔。

所以作为一个学生,我更希望老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我们才有积极性学习,才不会在数学学习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个性,更失去了创造的能力。

(作者:湖南龙山县兴隆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