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问题 探究 生成

问题  探究  生成

——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河南郸城  从严杰

一、阅读文本的“语言张力,就是疑惑丛生的问题

创新源于问题,是对原有事物积极的发展。所以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质疑中阅读提出有积极意义的问题首先,要因文而异,类比生疑,在类比中找出问题。探究原因。在联想中提出问题,多方联想,在异同比较中发现问题。循因推果,多问一个为什么?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问题。其二,是在默读中提问题。第三就是问题的呈现。也就是指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文字中,品出所蕴含的问题。大至篇章,小至字眼,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将“绿”改成“染”字行吗?第三就是问题的呈现。即学生所得问题要毫无顾忌的吐出来,要发自内心,要吐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在这一环节里,要有一定的激励措施。要求学生至少要提一至二个问题,进行问题竞赛,看谁的问题提得有探究的价值,谁的问题较有创新性。让学生共同感受问题的精彩。鼓励学生独力思维,以及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并在此基础上,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心灵的对话,甚至思想的碰撞。努力使整个阅读教学课堂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

二、互动交流,在问题探究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探究学习的本身就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难、追求根由,以达到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一文时,我把学生交来的问题,做了一个统计和归纳:(1)文章主人公是谁?(2)主人公有何特点?(3)作者是如何刻画主人公的?用了哪些手法?经过合并处理,重新安排后,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形成了一层层设疑,步步启发的提纲。把这些问题,仍放手让学生去寻根究底,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助性和互动性。让他们在互相争论中,去补充和校正。得出相对一致的看法。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至于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学生讨论和补充后,依然不够获得全面准确的答案时,教师把握时机,再适时适度地加以点拨和引导。这样做,能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主劝的接受知识,因为问题来自学生,针对性强。答案又来自不同的声音,所以远比只收听教师一个频道显得丰富多彩。教师与学生真正做到了“经验共享”与“教学相长”。

三、生命的课堂是一种有生成的教学活动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所以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感悟和认识,从而实现对文本局部的生成。我在教完《不朽的失眼》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给张继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张继那场失意的看法。再如我教完《风筝》一文后,我问学生你有没有毁灭、妨碍、阻止、甚至虐待他人的事件?学生的回答精彩粉呈;有讲小时候上树掏鸟蛋的,有讲去田野捉青蛙做烧烤的,也有讲用剪刀剪破妹妹的布娃的,也有讲摔毁弟弟的小汽车的。……从文本到生活。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勾联起来,共享生成之快乐。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