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浅谈中学古文中亭台楼阁的文化

河南省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附属初中  李建鹤

       古代中国建筑的主流理念是与自然景观融合,亭台楼阁就体现出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性质,既可使用,其本身又成为景色。经过众多文人墨客的诗文传颂,亭台楼阁逐渐上升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到古诗文中的亭台楼阁对传统文化的承载。
        一、古典诗词中的亭台楼阁文化 
       古典诗歌中提及亭台楼阁的诗歌有很多。在观景方面自然有其独特典雅的一面: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前两句承袭了黄鹤楼过去的悠悠岁月,之后道出了此时此刻的独特景色,后两句将楼与自己联系在了一起,道出了自己的无尽思愁。
        虽然愁情在楼阁,但也有闲趣栖息于亭。白居易在钱塘湖进行了“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正是诗人在有湖水,有亭子的环境中写下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情感,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融入在这湖光山水里,有了亭子的点缀,清新自然的风景才更加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对于诗人和词人来说,亭台楼阁是他们诗意的栖居,他们抒发感怀,歌颂赞美或是排遣忧愁,都赋予这平凡的建筑物文化。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种慷慨悲凉的情怀充满心头;李白写下了“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宏大的想象,浪漫的笔法,将自己的一腔愤懑借助谢朓楼恒久地流传下来;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抚今追昔,感叹自己满腔的热血不为朝廷所用,最后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
       二、古代散文中的亭台楼阁文化  
       江南三大名楼,享誉海内外,不仅因为它的风景好,更重要的也是因为人文景观的丰富。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岳阳楼的名声不再局限于山水之间,而在于超越个人认识局限的高远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精神的超越。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景已经成为代表,滕王阁从此不再是孤单地临江而立,而是多了一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寄托。
       亭台楼阁在众多文人墨客的文化熏染下,逐渐上升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这时亭台楼阁就超脱了建筑物本身的局限而上升为长久不衰中华文化的传承代表。这种文化现象也对后来之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建筑物本身所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所代表的文人思想、所带来的无限遐想等,这些都是我们应当了解和认识的独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