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河南省滑县教育信息中心     李青霞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功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实践证明,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以读为本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也是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

作为教师应当重视、强化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指导,达到教者有法、读者有悟、学者有得之目的。应把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轴,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事半功倍之高效。

一、读中有思,思中有读

朗读和思考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二者不可脱节。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主张多读书,做到熟读精思,精读成诵。他认为“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的熟,而又思的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在教学中,我也深有体会。例如我在讲授《鸟的天堂》一课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取得良好效果。我首先范读,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那美丽而富有生气的南国风光;再通过引读、点拨、抓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句意,让学生真正体会大榕树的静态美和群鸟的动态美;又通过学生朗读,熟读逐步体会作者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以朗读促理解,入情景,悟情感,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读中传情,读中育人

教学中以纲据本,按教材所提供的道德形象、理智形象以及美感形象,启动学生思维机器,是语文教学的必要方法。教师表情朗读,既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以感情打动学生;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用简练、扣人心弦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周总理的有关事迹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我用富有感情的朗读伴以如泣如诉的哀乐,把学生带到当年的长安街边,感受那百万群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这样,不禁诱发了学生对总理的敬爱之情,同时也创设了深沉、哀痛的课堂气氛,确定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感情基调,使作者情、教者、学者情融为一体,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三、读中释疑,训练思维

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小学生的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质疑阅读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一种好方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多读多思,在多思中释疑,引导学生入境、动情、明理、知味。抓住课文中有思维价值的部分,找出发问点,提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推动思考,孕育想象。例如在教《赤壁之战》时,我主要利用“按问题抓主要内容”这一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提出两个针对性问题:1.周瑜为何会想到用火攻?2.他又是如何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此时学生求知欲极旺,情趣极高,再让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直奔文章的重点。在教学周瑜用火攻大败曹军的时候,我:“眼看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越来越近,还有四里、三里,不到二里了,黄盖下令点火烧船。那此时的火船是怎样冲进曹军的?曹军又是如何惨败的?这样的情景你们想亲眼看到吗?”这些启发性的导言不激起了学生急不可待的情,而且触发了学生的思维,然后接着设问:“作者是如何成功地描述这些场面的呢?”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使学生的朗读、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真正做到以读促思、以读促想,读中有情,读中有悟

实践证明,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强化朗读训练,优化了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