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回归语文教学之本真

回归语文教学之本真

河南省武陟县大虹桥乡阳城二中    朱世红

当前的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语文课还应该是语文课,语文课不能失去“语文味”——即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例如,语文课要重视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品味,重视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语文情境的创设,重视情感的熏陶和美的发现等等。因此,真正的语文课,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品味语文独特的语言魅力,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的心灵也能得到人文和美的滋润。在新课程改革与探索之际,怎样让语文教学回归根本,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思考。

让语文教学回归自己的本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杜绝教师表演,发挥学生主体。陶行知曾讲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向学生示范怎样才能做真人。在和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时候,教师要说真话、动真情、做真事。在一些大型的观摩课与示范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为了展示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过人”的教学本领,在课堂上极尽表演之能事,课堂上并没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合作、探究,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中,记录了李镇西老师这样一则故事:在课堂上,李老师要示范朗读诗歌《再别康桥》,但是,他发现班里有个女生朗读得非常好,甚至还在他朗读水平之上。于是,他就很谦卑地请这个女生做自己和班里其他学生朗读指导的老师,课堂效果非常好。其实,当老师感到技不如人的时候,放下架子,邀请学生来做自己的老师,不仅不会失去教师的尊严,相反,学生还会为教师的真诚所感动。教师有意无意表现自己真实、真诚的一面,往往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老师都能就一些问题做真诚、自由的交流与沟通,没有思维上太多地限制,也无严格意义上的师道尊严,让思想纵横驰骋、天马行空,在生动的学习中洞察世间万物,体味人间真情。这样的语文课堂,师生都能享受去掉脚镣跳舞所带来的快乐。

第二,注重诵读古诗文,还语文课堂之本。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从经典的古诗文中,找寻可以替代如今拖沓冗长罗嗦繁杂文章的生动因子。走进经典,就能感知大师们跳动的脉搏。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大量引入经典诗文,让它们在现代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异彩,从而让师生共同寻找中华民族丰厚的内涵。在语文课堂上,把经典的古诗文拿过来,师生共同美吟诵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能陶冶学生的身心。有时候老师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不一定起到的效果,往往一首诗背下来,学生自然会悟出许多的道理。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熔铸真情实感。现在的语文课堂之所以没有活力,有些教师的分析讲解太多太细,他们往往喜欢把一篇文章撕破揉碎了进行分析讲解,唯恐漏掉了某个知识点。还有就是老师未能把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就是生活。事实上,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在教材和生活之间找准切入点,那么学习就不再枯燥无味。把生活融入课堂,还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书写生活的点滴感受。我们一直说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不仅是指作家的创作,学生的作文习练也应体现这一点。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缺少真情实感,胡编滥造痕迹明显,这跟老师缺乏引导学生把生活的源泉注入到激情的创作中有关。要想让自己写出来的作品具有感染力,关键是要熔铸作者的真情实感。生活中有苦辣酸甜,人生的道路有平坦也有泥泞。生活中我们成长着、成熟着;生活中我们欢乐过,彷徨过,悲伤过也振奋过。让学生充分理解生活和我们紧密相连,生活和我们的写作也息息相通。每次作文教学中,我们都能以教师对于生活的理解,来启发并示范给学生。写作就是在书写你最熟悉的生活和对生活的体验,那么就解决了学生无素材可写及不知如何写的困惑,他们在写作课上就不会再眉头紧蹙、搜肠刮肚。

第四,走进语文学习情境,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现在的语文教学,师生理性的分析多于情感的交流。语文课堂上那种让人为之动容、为之动情的表达几乎见不到了,难道是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让人丰富的情感遭遇了荒芜的沙漠吗?应当承认,理性的分析能锻炼、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我们不能在语文课堂上只是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应该侧重于学生美好情感地释放。让学生在动情地表达中,感悟语言魅力,升华美好品质。语文学科学习的文本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这是学生能从中获得感性表达的基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唤起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要让学生能够从有色彩、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字里去体察世界,感悟美好人生。

总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本真 我们只有立足语文的,立足语文的” ,真正地让语文课堂散发出她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