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社教百科>>

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曲阜市防山镇梁公林小学 陈树文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在数学上受到的素质教育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正视现状的基础上,认真探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把握未来小学数学教育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趋势。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至关深远的意义。
       一、把小学数学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上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学法即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技能等。学生的学习由过程到结果,都离不开学法,要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古人强调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时,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比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国外有些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认为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如何预习,如何观察,如何有效地思考等。由于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2、注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既要转变教育观念,又要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1)教学过程“主动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新知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求知的全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主动化”,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探求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同时还能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如教“二步计算应用题”时,我安排如下的教学过程:第一,复习铺垫,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第二,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学习二步计算应用题,侧重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指导,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讨论归纳出“解答二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中间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索规律性知识的能力。
     (2)解题方法“程序化”。解题方法“程序化”就是培养学生在解题中形成一种基本技能。解题时明确考虑哪些方面,确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严密性,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我经常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说说分析、操作思路,逐步让学生形成“程序”。如教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帮助学生建立如下操作程序;先看一看,看此题运算顺序和数字的特点;再想一想,能否简算及简算的依据,如不能简算,再确定运算顺序;然后计算并验算。如此长期坚持,学生逐步对四则混合计算形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知识要点“网络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重视引导学生把新学的内容及时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使原有知识结构得到补充、改造和完善,使知识要点“网络化”。所以教学时我总是让学生找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新学的知识与相关的知识结构相互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如在学习圆、圆柱、圆锥等有关知识的过程中,我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结构,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计算公式,而是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4)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我主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往往是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方法配合运用,整体优化,发挥最佳功效。如对于概念、法则及规律性内容的教学,可采用讲解、讨论并辅之练习法;对应用题的教学,可采用谈话、演示或尝试练习等方法;对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可采用直观演示或实验操作法,让学生在数数、量量、摆摆、画画、拼拼、剪剪中积累表象,逐步理解几何图形特征,应用计算公式。教学中我长期坚持并有机地把各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二、素质教育强调基础的形成,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只是数学基础知识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更高深的数学知识及理论,要等到他们走出校门后,独立地继续学习和研究。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着眼于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由已知推未知的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或提高,总是建立在牢固地掌握、深刻地理解、灵活地运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和基本技能之上的。
       正确的解题,来源于正确的思维,而正确的思维又是建立在正确的概念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如果对分数概念理解不深,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互为倒数问题,也就不会理解“两个数的乘积不等于1,这两个数一定不互为倒数”这一问题。成功的教学不在教师“教会”,而在于使学生“会学”,也就是说,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为了提高其学习能力。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所在。故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为了能够学好数学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教书育人”的需要。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某一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通过操作、理解、表达有机结合的说理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通过速算、巧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通过对应用题的思路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让学生遇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勤学好问的习惯;通过学生自觉、独立完成作业及自我检查作业,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习惯,从而逐步形成自觉、自愿、主动探索未知的良好习惯。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有了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学生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思维能力。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强调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而是要求学生更深一步地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例如,“三角形的高”这个概念很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教师在讲解时,如不讲细、讲透,学生在应用时就会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我讲清如下三点:(1)三角形的高是顶点到对边的垂直距离,因此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2)求三角形面积时,公式中的高是指公式中的底边上的高。(3)有的三角形的高在底边的延长线上,清楚了这三点,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就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了,因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思维就会活跃,解题的能力也会提高。计算能力是由教师的反复训练和学生自身的刻苦练习长期积累而成的。而基本概念必须由教师透彻讲解,经学生消化理解,再经过实际应用中反复实践,才能在头脑中正确形成。概念不清,基础不牢,就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就调动不了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思维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