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探索与研究》课题开题、结题研究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东关小学    刘冬梅

一、课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

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

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

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

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

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

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

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

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而由于农村落后的实际,使如何有效地开展

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摆在每位有

志于从事农村小学教育教师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课外阅读”指除去教材提供的阅读内容以外的一切文本、超文

本的阅读资源,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途径获得的阅读资源。

范畴中的“有效”指遵循客观规律,通过实施引起、维持和促进小学

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行为和策略,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农

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是侧重于强调农村学校、农村家长相对于城

市学校、城市家长在经济上、受教育程度上的差距,进而导致在图书

的购置和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上的差异。课题组试图通过研究,找到一

条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农村学生获得持久的阅读来源,浓郁的阅读氛

围,正确的方法指导。

三、理论依据

1、“滋养说”是课题开展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学重视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背诵,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滋养,具备人文与科学的人生底色。

2、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智力背景”说。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了“智力背景”。

3、学习迁移说。学习迁移说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即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课内阅读学到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课题开展的又一理论依据。

4、最优化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这一理论本质上是关于教学资源与教学产出关系的理论,他所研究的是如何追求教学的最高效率和效益,在质和量两方面追求教学的最优效果。

5、教育部2011年正式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

6、“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念: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为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负责,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是课题开展的纲领性思想。

四、课题研究主要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完善学生

的人格,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在课外阅读中,通过有效地创设浓

郁的读书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有

效地构建互动紧密的书香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掌握阅读方法,

养成阅读习惯,引领学生奔向书海,促进自我建构,攀登个性化阅读

的新平台,让课外阅读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让阅读和学习渗入每个

孩子的精神,成为他们的自主需求、自能需求、终身需求。

(二)具体目标:

1、构建课外阅读体系,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小学阶段145万字的课

外阅读任务。

2、构建多层次的阅读支持体系,形成学校图书室建设与班级图

书角的建设的同步与互补。

3、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形成本校特色,将指导阅读和自能阅

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4、构建课外阅读评价体系,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科学、有效、人

性化的评价。

5、加强家校联系、社区联系,大力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营

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课外阅读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让阅读和学习

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自能需求和终身需求。

五、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

全面了解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外

阅读的建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课外阅读研究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

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及

时改进。

4、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阅读课程的研究和读书活动的研究,

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

5、个案分析法:通过对随机采样学生的个案研究,以点看面,

掌握课题开展的实际效果。

(二)研究对象:本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和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1月——2016年3月)在提交课题申报书后,课题组在等待课题立项的过程中,认真开始了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1、学习相关文件精神,了解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与阅读有关的文件很多,我们首先学习了2011版《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新课标》非常重视课外阅读,要求小学6年,要背优秀诗文160篇,古诗词75首。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课内得方法,课外求发展。我们课题组认为,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对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为了让研究更加有针对性,我们对课题涉及到的相关问题,

进行了广泛的“书面调查”和“网络调查”。首先,我们针对全校学生与家长分别制定了《东关小学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学生分表)》和《东关小学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家长分表)》。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对学生和家长展开了调查,并回收了大量的有效问卷调查表。

其次,我们利用部分课题组教师参加“山东省教师网络培训”的

机会。在全省参加培训的教师中进行涉及本课题相关内容的“网络调

查”,我们设计了如:“后进生”要不要鼓励他们开展课外阅读?你们

学校的图书室有没有正常向学生开放?你认为小学有必要推行英语课外阅读吗?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如何培养?是否需要引导、鼓励“后

进生”课外阅读?你有关注孩子的阅读吗?怎么关注的?这些问题的

设置,在网上引起了同行的热烈讨论;让我们了解了许多第一手资料,

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

最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在所做的调查基础上,做了反复、认真的

讨论,形成了大量的共识。我们委托课题组成员吴晓妮老师执笔,撰

写了《关于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3、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很幸运,我们的课题最终被教育部确定为:“十三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获得了课题立项批复,得以正式开展课题研究。得知课题立项后,我们结合网络调查和《关于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再次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6年9月)要想在原本缺少课外阅读氛围的学生中推广课外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以各种活动为抓手,才能真正让课外阅读动起来。结合我们的调研和个别老师已有的经验,以及他山之石,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1、在班级层面,我们组建“班级读书互助会”,解决书籍的永续

来源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我们发现:不是农村儿童天生不爱读书,而是他们无书可读。学校不是有图书室吗?通过“网络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校图书室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对学生直接开放的,有的也往往是间接开放。我们学校也是处于这一绝大部分之中。那就向学生开放不就得了。事情没那么简单,问问管理图书的老孙,没有时间对学生开放;对照各类《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看学校图书室所藏图书,结果发现图书很多、很陈旧,《阅读书目》中的图书却没有几本。看来,即使立即开放图书室,学生所能看到的,学生乐于看的图书也很少。上学期末,有幸聆听南通的夏冬平老师所做的《完美教室》的专题讲座,其中,他说,他让全班每位学生各自带50本图书,组成班级图书馆。这一点,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毫无疑问,他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农村儿童,他们显然是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的。因此,让学生大规模的带书显然是行不通的。那每人带一本行吗?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一文中曾提到“书籍合作社”一词。我们发现“书籍合作社”与我们陈芹老师搞的“班级读书互助会”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是为了解决学生无书可读的问题,都是为了解决书籍的来源问题。

本课题组的老师,长期致力于课外阅读的研究,很早就注意到:“学生乐读,苦于无书”这一矛盾。在建设“班级图书角”这一问题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讨论、提炼,我们决定在全体语文老师中倡导:“家长捐书,教师管理,学生阅读,书归集体”的“班级读书互助会”管理模式。“家长捐书”,只要家长捐一本.要家长捐50本,恐怕会有很多家长反对,但只要家长捐一本,至今还没有一位家长反对。(为了解决重复捐同一本书的问题,现在我们改为“认捐”,即由老师指定书目,家长捐书目上的书。);“教师管理”是为了解决可持续问题,只要这名教师在我校一天,这些书就一直归其所管,其所管书籍也会随着他任教时间的延长而相应的增长。“教师管理”还是解决捐书重复问题的必要手段。“学生阅读”,即学生只管读书,不但读自己家长,同学家长所捐的书,还读由学长家长所捐的书。“书归集体”是为了解决产权问题,即家长所捐之书,学生不能带回家,据为己有,要留给老师所教的下一届学生读;也是为了解决“班级读书会”重复建设问题。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有效载体—— 劲草文学社。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课题组认为:阅读必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我们课题组决定:在全校范围内,鼓励各班习作水平比较优秀的学生积极参加“文学社”活动,我们给我们的文学社取名为“劲草”。希望它在“疾风”中也能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所谓:“疾风知劲草”也。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了各种读书活动。如以“兴趣领航、策略护航、能力远航”为主题的2016学年度“书香校园”活动、“书香溢满校园 经典伴成长”为主题的“经典颂读”活动、以“读经典童话 讲精彩故事”为主题的低年级学生“讲故事比赛”活动、与部分家长合作的“亲子共读”活动、以留守儿童为收益对象的“师生共读”活动等。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学校向学生推荐了大量的优秀书目。借助这个平台,我们组织了许多征文比赛,并把这种征文比赛与上级布置的各类征文比赛活动结合起来,取得了许多喜人成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我们还组织了部分学生把自己的优秀习作向各类刊物投稿,先后有10多篇学生作品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

3、课外阅读的有效延伸——校外辅导站。许多教师都感叹:5加2等于0。以此来说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效果的杀伤力。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也有这样的担心:学生在学校形成的习惯会不会在双休日被破坏殆尽?双休日能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黄金时间?为了不让噩梦成真,为了让双休日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黄金时间。我们课题着重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积极倡导“亲子阅读”活动。这是针对父母常年在家,自身具有一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家长。我们设计了“家庭阅读卡”,要求他们每周,甚至每天晚上都陪孩子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学生或家长要作详细的记录。众所周知的原因,农村中这部分的家长很少,管理起来难度不是太大。

其次,我们还组织实施“师生共读”活动。这部分针对的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常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的孩子。长者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已属不易,对孩子的教育,无论是知识,还是精力,他们都已经无能为力。因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师生共读”计划。由老师布置他们回家看的书和量,老师来检查。为了使检查更有针对性,我们要求老师必须和学生看同一本书。这一点对老师来说也不难。毕竟,小学生看的书都比较简单且比较简短。何况,学校本身也要求每个老师阅读一定量的书。

最后,我们还与各村的“校外辅导站(点)”建立了联系。通过校外辅导站的“五老”志愿者组织“留守儿童”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同时,各村校外辅导站里本身也配备了大量的图书,这些图书对我们

学校的图书室和班级读书角也是个有益的补充。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1、多次开会,凝聚课题研究的共识。

2、收集、整理关于本课题的各类过程性资料。

3、收集、整理关于本课题的各类成果性资料。

4、完成本课题的相关资料在盐城市教育学会网站的上传工作。

5、讨论、撰写本课题的结题报告,完成结题的相关申请工作,等待结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探索与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东关小学    刘冬梅

一、课题的提出

大家都知道:蜜蜂要采过许多花粉,才能酿出蜜来。读书理应如此,博采众长才能获取全面、均衡的营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只注重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孩子的个性、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大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 

《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学校也在原有的大力推行的“蓓蕾”读书工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地创建“书香校园”特色。于是,就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教学之余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尝试和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胸中贮书万卷多,脚下行程千里远”,可见读书是多么的重要。综观国内外,大家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教育和研究。

1、国内:宋代学者朱熹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源不断的活水”大多来自课外广泛的阅读。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比例大约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语文素养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看来重视课外阅读几乎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   

2、国外:在美国,要求小学三年级以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的关键。美国的学校教育,主张向家庭延伸。小学生回家没有家庭作业但每天回家后都要读课外书。广泛的课外阅读的确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底子。 

以上所述,对于我们今天探索和研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功,它得益于课内,更依托于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外阅读,让丰富的文化知识滋养他们的心灵,充实他们的头脑,开展他们的眼界,这无疑是使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举措。

“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部分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与量的统一,既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又要切实做好阅读指导工作,使课外阅读的“放”与“收”做到自如,真正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自身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让孩子在阅读中陶冶情操,真正受益。

四、主要做法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楷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老师向学生介绍有名的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革命导师列宁终生读书的故事,通过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从小热爱读书,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学校组织“阅读之星”的评比,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阅读活动中,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紧张离奇,曲折有趣,体裁是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小说等的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书中的人与事就好像发生在学生们身上一样,同龄的乐趣、同龄的烦恼、同龄的故事让他们每天渴望阅读。据此,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立书目。

附:牡丹区东关小学的拓展阅读书目:

一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阅读拼音读物《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

二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万字,阅读拼音读物《一千零一夜》、《动物故事》、《睡前故事》等。

三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0万字,阅读《木偶奇遇记》、《西游记》、《皮皮鲁历险记》等。

四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阅读《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故事》等。

五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昆虫记》、《淘气包马小跳》等。

六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阅读《海底两万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3、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让课外阅读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学校在环境布置上独具匠心,让文化设施成为校园的独特风景,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成为学生课后流连忘返之处。课间及课外活动时间,以往是喧闹声声,现在经常有许多学生埋首书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实验班级图书角的布置更是各有特色,如“好书推荐”,“读后一得”,由学校向各班推荐读物,也有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图书琳琅满目,课间,随手就可拿起一本好书来翻阅。

4、让读书与电视、电脑结合。我们发现电视挤占了学生的不少时间,甚至有的家庭把电视、电脑作为了保姆,任由孩子与电视、电脑朝夕相处。为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我提出了读书与看电视、玩电脑相结合的做法,如看央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如组织学生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火车的故事》,再让学生搜集更多的介绍火车的资料,从中了解火车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学会从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事物;再如推荐学生观看《人与自然》、《发现与探索》、《动物世界》等节目后,组织学生交流看后的体会,从而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望。不可否认,电视、电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地涉猎,把电视、电脑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更好地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

5、针对学生的畏写心理,采取师生共写课外阅读读后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与学生每读一本书,写下各自的读后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们热情高涨,都愿意去读去写。我们别出心裁设立了班级循环日记和循环读书笔记,老师学生共写一本,老师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们相互督促、鼓励,家长们也慢慢重视起孩子的课外阅读来,形成良性,健康向上的课外阅读氛围。

6、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我们注意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学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燕子、老牛、小鱼壁虎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学了《兰兰过桥》以后,让学生阅读《世界发明家的故事》及有关桥梁的资料等等。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

7、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我们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自习课作为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或阅读报告。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8、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搭建展示的平台。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如,利用好每天的早读课,把它作为全校读书读报交流的平台,任何同学都有机会把最近读到的精彩内容与大家交流、分享,把自己喜爱的好书好报向大家推荐。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评比展览等等。学校每月评选一次班级“阅读之星”,每学期进行校级“阅读之星”的评比,在此基础上推荐学生参加园区“阅读之星”的评比。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展示活动形式多样:或手抄小报评比,或读书心得展板展出,或优秀读书笔记广播……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9、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大到学校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开展的各类竞赛,小到教师为学生所写的一句评语,我们都尽能地体现积极的评价。如有的老师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上写到:你真会读书!短短一句话,却激发了学生更深的读书欲望。阅读之星的评比更是体现了评价的公正性,结合平时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采取让学生自荐、投票选举的方法产生后进行表彰。读书还要勤于动笔。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我们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自习课作为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或阅读报告。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10、促进学校图书资源的建设。开展读书活动,必须让孩子有书可读。农村家庭藏书量严重不足,而学校周围又没有一些大型的图书馆等相关场所可供学生自由阅读,因此,学校要义无旁怠地担负起为学生提供书源的责任。一方面,学校不断补充图书库,购买一些有时代气息的、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特点的课外读物,学校所购课外阅读书目尽量考虑到与课内阅读目标相适应。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也较少,应多阅读简短的拼音读物,以注音童话、寓言、儿歌、童谣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中年级学生识字有所增加,社会性心理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可以增加儿童小说以及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成语故事、科普读物等,重在逐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高年级学生由于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形成,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心理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应该适当增加现代、当代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和较有品位的科幻作品,部分学生可以阅读一些程度适合的名著。 借鉴新教育实验推荐的“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学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这些书目购置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如“人物传记”、“自然科学”“文学名著”“教育名著”“儿童文学”等等,向教师和学生开放。另一方面,可以由学校积极发动学生开展“好书共分享”活动,各班级进一步丰富班级图书角。

11、家校携手,带动亲子阅读的开展。“今天是星期六,爸爸不在家,奶奶出去了,妈妈在上班,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读书、看电视,除了这几件事情,我什么也干不了。作业很快就写完了,一个人看电视太寂寞,又不能一个人出去玩,书是最好的朋友了,可是没人在家,我多么希望有一天能和家人一起读书啊。” 这是一位五年级的孩子写给父母信中的一段话,字里行间透露着想与父母共同读书的渴望。我们曾在几个年级中做过一次调查,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一同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很多父母把空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或娱乐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而读书,恰恰是沟通最好的桥梁。我校老师有意识地利用家长课堂这一平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正在开展哪些读书活动,告诉家长班级中最近推荐读了什么书,孩子阅读的情况如何,告诉家长哪些书可以购买给孩子,哪些书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告诉家长一些亲子阅读方面的方法,渐渐地,家长对孩子的阅读重视了起来,尝到了亲子阅读的甜头,有位家长说道:“亲子共读会带来无穷的乐趣,不知不觉之中,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把彼此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彼此了解,彼此信任。”亲子读书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因为父母的模范作用是无限的,在潜移默化之间,一方面给孩子作出了好的榜样,另一方面也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学习型、读书型社会的建立,正是来源于无数个读书型的家庭。

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读书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去观察、去阅读,到书的海洋里去积累语文,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运用语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同学们与书中的人一起经历成功的快乐、经历失败的痛苦;一起体会亲情的珍贵、体会人间的美好;一起尝试生活的滋味、尝试人生的挫折……这些都会丰富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从中受到了无形的教育,提高了审美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由于我们课题组成员自课题开题以来,锐意进取,只争朝夕。我们的课题获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果。

(一)我们建立了“三位一体”的课外阅读保障体制。什么是“三位”?即我们在班级层面,由每个班的语文老师负责,筹建并持续管理、运作“班级读书互助会”,解决了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永续来源问题;我们在学校层面建立“劲草文学社”,让各项读书活动在这个平台下有机地整合到一体,让课外阅读与习作写作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我们在校外建立“校外辅导站”,解决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问题。何谓“一体”。即上述三个层面的工作都是立足于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服务。这种体制的确立,促进了我们学校课外阅读的深入、持久的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课间德育剧场——学校对外展示的最新名片。我校长期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我校认为:德育工作是个长期的工作,一味的说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学校必须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某中“寓教于乐”的、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其中的方式进行德育工作。这与我们课题组“读而优则演”的想法不谋而合。为此,我校决定采用“课间德育剧场”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自编、自演、自导;让学生演真事,抒真情,学美德,做真人。起初,只是演一演课本剧,如《祁黄羊》、《公仪休据收礼物》等。没想到学生们兴趣越来越浓,演得越来越像样。为了成就学生的梦想,学校一次性投入近两万元,为学校大礼堂购置了专业的音像、灯光等舞台设备,效果之好,质量之高在全市小学中数一数二。有了好的设备学生更是有了实现自己梦想的真正舞台。通过“课间德育剧场”为学校储备了一批高质量的节目。在课题组成员不懈努力下,“课间德育剧场”最终成为我们学校对外展示的最新名片。

(三)、培植了典型,收获了荣誉,赢得了声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和写作,培养了一大批小作家。我们通过“劲草文学社”这个平台,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获得了很多奖项。

(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持续提高。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我们课题组成员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地锻炼了我们的科研队伍,提升了我们的科研水平。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所有成员积极撰写相关论文,积极参加各类论文评比活动,积极向各类刊物投稿,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六、研究后的思考

扎实的课题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惊喜,许多收获。最让我们激动的是,通过我们的探索和努力,课外阅读已经悄然走进了许多孩子的人生,将为其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理想: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为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负责,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但是,受到课题组成员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探索能力的限制,我们的课题研究还显得稚嫩与粗糙,我们的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与全面。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需要思考的问题。

1、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还小学生课外阅读以广阔的空间。

目前,虽然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仍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师,也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机械、被动、僵硬的教育模式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更束缚了孩子放眼世界,自由阅读的空间。我们期待对传统教育真正的扬弃,我们期待更加宽松、和谐、人性的教育,我们期待我们的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终身学习”的储备。

2、沉静浮躁的社会氛围,还小学生课外阅读以宜人的空间。

目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行色匆匆的人们,开足了马力运转的城市。网络、电视、漫画„„各种快餐文化充斥了文化市场。整个社会是一个喧嚣的社会,孩子们正睁着迷茫的眼睛看着纷乱复杂的世界。他们静不下心来去读书,去体会,去感动,去憧憬,去追求。更何况,目前的公共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更好地为小学生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虽然许多学校也有图书室,但借阅受到一定的限制。最为可惜的是很多社区没有图书馆,使小学生失去了最有利、最便利的阅读地点。再加上家庭对阅读的投入与关注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孩子缺少宜人的阅读空间。

3、深入、持久探索,真正实现小学生课外阅读促进“人”发展的最终目标。“如何不断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效用和效率”,“课外阅读如何真正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让阅读渗入精神,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自能需求,终身需求。”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我们需要深入持久探索的永久命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探索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东关小学    刘冬梅

一、课题的提出

大家都知道:蜜蜂要采过许多花粉,才能酿出蜜来。读书理应如此,博采众长才能获取全面、均衡的营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只注重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孩子的个性、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大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 

《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学校也在原有的大力推行的“蓓蕾”读书工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地创建“书香校园”特色。于是,就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教学之余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尝试和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胸中贮书万卷多,脚下行程千里远”,可见读书是多么的重要。综观国内外,大家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教育和研究。

1、国内:宋代学者朱熹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源不断的活水”大多来自课外广泛的阅读。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比例大约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语文素养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看来重视课外阅读几乎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   

2、国外:在美国,要求小学三年级以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的关键。美国的学校教育,主张向家庭延伸。小学生回家没有家庭作业但每天回家后都要读课外书。广泛的课外阅读的确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底子。 

以上所述,对于我们今天探索和研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课题的界定

“阅读”: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阅读活动是阅读者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读物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的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又是阅读者进行判断、推想,体验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可以理解为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这个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在不同学段课外阅读所面临的问题及收获,这样的调查,主要是为了老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让学生真正得益于课外阅读。而且这个调查必须是经常的,不间断的。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并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阅读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

行动研究法:通过举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读书数量、所读书目、读书体会、收获等情况,掌握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发展情况。

经验总结法:依据本课题研究的思路,采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即时对经验进行梳理,形成、提升一定的理性认识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们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已经按照下列研究阶段,开展了具体的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2016年1月----2016年3月) 

1、成立课题组,研究、讨论、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文献及实践资料,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16年4月----2016年9月)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探索研究。

2、切实关注、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大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和检测,收集优秀的心得体会。

(1)营造读书氛围,让课外阅读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时间,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2)健全完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制度,添置新图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阅读特色,创建“校园书香”文化。

(3)建立有效的班级间、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机制,鼓励流通共享,丰富图书资源。

(4)举办 “阅读伴我成长” 校园第一届读书节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家校读书之桥”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阅读指导课设计集、论文集。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1.举办校园第三届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展示课题实验成果。

2、全面总结研究工作,统计研究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结题评审。并推广研究成果。

新的课程浪潮冲击了整个原有的课程体系,也向教师提出了挑战。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迎接新的挑战。课外阅读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袁瑢老师说过:“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教师就得先认真阅读几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 很难想象一个自己远离书刊的教师,如何去发现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即使有人推荐,教师自己没有阅读,又如何能与学生交流,如何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并化压力为动力,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平时,老师们也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读完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这样,学生的阅读带动了老师的阅读,而老师的阅读又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六、研究结果及反思 

(一)研究结果

1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努力去阅读,才会由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我们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做到课内外结合,让课外阅读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时间。

首先,促进了课内学习效率的提高。由于课外阅读的加大,学生对文学的感受能力大大加强,致使课文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一篇文章从陌生到读通,优秀的学生甚至第一遍就能读得像模像样。在理解词语和词语运用方面能力大大提高,有些词语学生在课外读物中见过,又在课文中出现就觉得特别亲切,理解起来就容易。实现了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拓展阅读空间。读什么书有益,怎么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内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了《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完《丑小鸭》,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泥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延伸的有效延伸。有了这样的阅读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常常运用到了课外阅读中掌握的词句,说出来的句子有血有肉,这些都得益于课外阅读。

3、搭建起了有效的阅读平台。学校组织的一系列阅读交流活动展示了学生的阅读成果让我们欣喜不已,这让收获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吸引那些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也参与到其中来。我们学校今年的校园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一、二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小孩子展现出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四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高潮迭起;五六年级的演讲赛、读书报告会也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其次,我们还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成果展示,手抄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我们还为所有的实验班级根据学生制订的读书计划,专门设计了一份“课外阅读记录卡”,里面说明填写的内容: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通过定期检查“阅读本”,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如今,两年的“课外阅读记录卡”摆在了我们面前,简单的卡片变成一件件艺术品,有学生整齐漂亮的钢笔字,有学生大胆创新的图案设计,还有学生丰富的色彩搭配在其中。总之,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欣赏、设计能力也让我们大吃一惊,好一个一举两得的双赢效果。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课外阅读将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引领进书的海洋中,从中汲取书的精髓,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我们要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必要的阅读时间。如:早晨学生到校后,利用晨读阅读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进行一节课阅读。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下来;中年级在读过书之后写下读后感;高年级则更进一步,写好读后感的基础上,写出点评和总评。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读写结合大大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5、创建了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策略。学法指导策略: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实验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三读法等,引导学生涉猎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一年多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两年来,我校中高年级有多位学生的习作在《当代小学生》《小学生读写》杂志上发表。在课外阅读活动过程中,还开展了一系列诚信、感恩、礼仪、等专项读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二)、反思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这让我们倍感欣慰。今后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科学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课外阅读时间安排上的矛盾,如何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是一个有待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远远不够,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会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七、研究结论

一年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硬件建设,建立健全课外阅读的保障制度。实践证明:

1、课题实验带动了学校的发展。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带动了我校的教学工作,对其他学科拓展性学习的开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使学校教学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课外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大量阅读,并形成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我们学校里低年级学生能背下数百首古诗、儿歌,《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等也脱口成诵;中高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世界名著、当代名人名作都熟知于胸,已形成可喜的局面。 

3、课外阅读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多读多背中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领略到写作方法,从读中学会写。 

4、拓展课外阅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由于实验班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得早,课外阅读量大,阅读中自然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教育。由于实验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自然就产生自信心,自豪感。这种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了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2、李言春的《课外阅读的“两收两放”》  山东教育

3、李炳元、张伟的《“三语一言”课题探究》  山东教育

4、匙明镜的《书香满校园,清气溢童心》  山东教育

5、燕彩霞的《读书卡片—家校携手的纽带》  山东教育

6、李国庆、李桂英的《享受主题阅读,浸润书香文化》 山东教育

种快餐文化充斥了文化市场。整个社会是一个喧嚣的社会,孩子们正睁着迷茫的眼睛看着纷乱复杂的世界。他们静不下心来去读书,去体会,去感动,去憧憬,去追求。更何况,目前的公共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更好地为小学生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虽然许多学校也有图书室,但借阅受到一定的限制。最为可惜的是很多社区没有图书馆,使小学生失去了最有利、最便利的阅读地点。再加上家庭对阅读的投入与关注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孩子缺少宜人的阅读空间。


3、深入、持久探索,真正实现小学生课外阅读促进“人”发展的最终目标。“如何不断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效用和效率”,“课外阅读如何真正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让阅读渗入精神,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自能需求,终身需求。”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我们需要深入持久探索的永久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