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李玮玮:《中小学生逆反心理教育的研究》 结题报告

山东莘县莘州街道办事处联校     李玮玮

一、问题的提出

1、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需要。

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儿童在小学、初中阶段心理上的特殊变化。前苏联心理专家达维多夫的研究结论指出,8-15岁是儿童产生急剧心理变化的年龄,这是个“危机年龄”,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

处在小学高年级、初中年龄儿童的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这给学校教育提供了重要机会。教育得好,初中生身心发展就可能非常顺利,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得不好,则可能会使初中生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反感情绪就油然而生。从而漠视甚至抗拒成人的教育。一旦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就会变得很难教育,给以后的发展造成困难,不少十分聪明,原本可望成才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疏导,不能顺利度过“危机年龄”段而丧失成才机会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2、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在小高、中学生中,经常可以看到.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⒈盲目性。小高、中学生阶段是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性之,凡事无论可行与否,只要想干,随心所欲,不想后果,缺乏冷静的思考。

⒉社会性。现在是小高、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 

⒊感应性。学生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老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为荣。把自己的要求说成没必要,我行我素。学生极易相互感应。

⒋要变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强烈,但观点.信念不稳定,环境的诱惑力多种多样。所以,想独立并不易做到,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是可以对学生的能否心理实行有效控制的。

二、研究 的范围及对象界定

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类型来看,一般有自负型逆反心理,困惑型逆反心理,失落型逆反心理和受挫型逆反心理四种类型。本课题主要研究本校初一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探索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及其成因,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促进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预防逆反心理的再度发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提高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质量从心理学角度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与时俱进、力求创新的研究思想,遵循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原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坚持常规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个别指导与整体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中研究,边总结边改进,综合运用观察、调查和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1)观察法:通过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的动态观察,了解学生在接受心理教育过程中精神面貌和身心状态的变化,搜集第一手资料,验证研究成果,从而“知其然”。

(2)调查法:①通过全面调查对学生整体心理状况进行摸底;②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学生在新奇感和神秘感消失后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状况;③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现状,重点是学生逆反心理广度、强度和特点等因素;④通过个别谈话对逆反心理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心理解剖,找准其所属类型及形成机理,从而“知其所以然”。

(3)经验总结法:就是把观察和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运用于逆转学生逆反心理和化解致逆因素的工作,之后写出交流材料,又将可行经验应用于教育实践,然后再交流,即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得到较深入全面的研究成果,从而“知使其不然”。

四、课题研究模式的构建理念

常常听到家长、老师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初中生逆反心理太重了。”的确如此,他们的逆反心理反应具体表现为:在行动上执拗、固执,在言语上顶撞老师和家长,在平时表现出爱自作主张,钻牛角尖儿。因厌恶校纪校规而故意触犯校纪校规;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因好奇心便故意去做别人已作出禁令的事情。在教育实践中常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教师表扬了一个优秀的学生,却引起了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了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对他的同情和辩护。

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一方面因为他们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独立意识逐渐形成,自尊心日益强烈,他们往往对所见所闻,或者对周围的人和事喜欢持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还未能够达到见识广的程度,还缺乏辨证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考虑问题还不够成熟,所以,对事物的批判也往往带有盲目性。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但又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把教师的批评、帮助一律视为对自己的损伤,而妄加排斥、抵制。他们往往想入非非,要求有一种无拘无束的外界条件,以适应其心理的随意性。老师、父母要求向西,他偏向东,家长、教师制止、反对的东西,他偏要试试看,而且心理脆弱,承受能力甚差。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是家长、教师教育或教学方式的失当,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

作为教师,我们对本课题研究模式的构建理念如下:

1.心理换位,别揪住不放。对孩子以前所犯过错,老是揪住不放,或翻陈帐,或揭老底,把孩子一棍子打死,或是老用一个调子,多次重复一件事情,就很容易引起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候,我们做教师的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班主任如何对待我曾犯下的过错。”这样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学生的苦恼,理解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

2.情感交融,做学生的贴心人。任何教育都是伴随着情感进行的,教师如果对学生严肃有余,温和不足,就容易使学生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即严师不仅不出高徒,反而会出“叛徒”。因此教师应融合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喜、同忧、同悲,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是他们的贴心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教育效果自然就会倍增。

3.尊重宽容,用师爱调节师生关系。凡是有损学生人格的做法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在公众场合大声批评他们,或让他们说不想说的话,做不想做的事,使他们感到下不了台。更切忌嘲讽、挖苦,刺伤他们的心灵,以造成难以弥合的伤痕。教育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宽容。宽容不同于姑息,宽容中有信任、等待,有时比惩罚还起作用。因为有时学生犯错误并不是存心的,这时如果教师给予理解和宽容,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教育效果则更佳。

4.公平公正,不偏袒或歧视任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孩子,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尤其应多给后进生以温暖关照,尽量为他们提供显示才能的机会。这样,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因公平而伟大,使他们觉得老师可亲可信。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操作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知学生的心理状况。弄清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类型及成因 ,由团委组建初中生心理诊所,并正式面向学生进行心灵疏导。由班主任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特别辅导。

2、开展“当好临时父母、奉献师长爱心”结对帮护活动;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与 问题学生  “结对子”,在生活与学习上对 问题生 给予帮助。

3、课题组进行集中反思,探讨小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方略,收集问卷调查、心理诊所、教育心得、 结对帮护等材料,全面整理研究成果、以备课题验收使用。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第一阶段里,我们除做好了课题申请立项工作外,还先后对2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谈心交流等途径我们洞悉了初中生逆反心理状态, 总结和深思了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类型及成因、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在第二阶段里,由团委组建的初中生心理诊所、网络咨询信箱正式面向学生进行心灵疏导;由班主任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特别辅导;并收集了200多份心理诊断材料及班主任辅导心得,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基础上我们 围绕着怎样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撰写出了相关论文。

在第三阶段里,我们发挥优秀教师与班主任的模范作用,开展了“当好临时父母、奉献师长爱心”结对帮护活动;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与 留守学生“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 我们根据这些活动所积累的经验,围绕着初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方略撰写出了系列论文。

在第四阶段里,我们收集整理了各类研究材料,认真反思研究成果,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包括问卷调查、分类疏导、网络咨询、成长档案、结对帮护、心理诊所、第二课堂等方法的矫正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教育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研究工作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特点、成因及对策,使大部分学生消极逆反心理被化解或抑制,部分致“逆”因素被有效控制,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得到良性发展,促进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思考与展望

1.对小学、中学生逆反心理应当标本兼治。抑制和逆转逆反心理只是治标,控制和化解致逆因素才是治本之举。

从主观方面看,正处于青春期的小高、中学生情绪多变、极易冲动,具有“依恋”、“独立”的矛盾心理特征,容易自作主张自行其是,这是他们成人意识和独立倾向的体现,与教育者的冲突和对立只是情绪上的,不存在本质对立和利益矛盾。教育者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计较学生的“莽撞”和“不尊”,莫为学生不理解自己的“苦口婆心”而耿耿于怀,更不能一味指责学生。要抛开说教、批评、命令,代之以接纳、感化、诱导和鼓励。

从客观方面看,教育者本身的缺陷诸如僵化的教育思想、封闭的教育形式、无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填鸭式的教育方法等等,都是导致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教育者要倾听学生的“烦恼”,“同情”他的“遭遇”,让他在能获得相对心理安全的环境里缓解心理压力,感受教育者的博大胸怀和真诚关爱,从而减轻或消除其对立情绪。此外,网络等诸多社会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以及家庭教育的盲点和误区等都是小高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催化剂,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密切配合。

概而言之,教育者只有善意地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和行为指向,冷静理性地分析其是非曲直,科学地加以教育引导,才能达到心灵沟通,避免学生产生消极逆反心理。

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和优化了研究和教育手段,强化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了师生良性互动,增强了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提高了德育的成效。但学生逆反心理既有共同点又因人而异,且是动态多变的,因而任何手段都不是万能的。田建国教授指出:“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心理现象,中学生逆反心理是无法被斩草除根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有效抑制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和化解致逆因素,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课题名称:中小学生逆反心理教育的研究
    课题类别:全国重点课题独立子课题
    课题编号:DCF13011—0017A
    调研经费:自筹
    课题组组长:李玮玮
    研究组员:徐景云、杨来臣、沈海鹏、徐前彪
    立项时间:2016年10月
    结题时间:2017年4 月
    本专项子课题已于2017年4月通过专家鉴定及本总课题组学术委员会评审,准予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