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名师名校>>

什刹海畔的北京百年老校——北京市西城区光桥小学

        什刹海畔的北京百年老校——北京市西城区光桥小学 

       什刹海畔的北京百年老校——北京市西城区光桥小学

       (八旗官学的小学生)

       什刹海畔的北京百年老校——北京市西城区光桥小学

        在借用的156中校址举行教师运动会,乒乓球运动已经开始扎根厂桥小学了。

        什刹海畔的北京百年老校——北京市西城区光桥小学

       1979年厂桥小学全体教师在借用的校舍合影

       什刹海畔的北京百年老校——北京市西城区光桥小学

       1983年全体教师在新楼前合影

      什刹海畔的北京百年老校——北京市西城区光桥小学

       厂桥小学复校后的第一届毕业生

       什刹海畔的北京百年老校——北京市西城区光桥小学

      1988年何鲁丽(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等与厂桥小学师生在校园植树。

      什刹海畔的北京百年老校——北京市西城区光桥小学

      爱新觉罗·溥任 

       什刹海畔的北京百年老校——北京市西城区光桥小学

      表演艺术家侯宝林

       什刹海畔的北京百年老校——北京市西城区光桥小学

       厂桥小学毕业生在景山公园合影留念

       什刹海畔的北京百年老校——北京市西城区光桥小学

       本文作者闪世昌(左)赠厂桥小学校长刘昕(右)书法

      什刹海畔的北京百年老校——北京市西城区光桥小学

      2013校长们为百年老校揭牌。
      左二:现任校长刘昕,左三:田杰,左四:王文玲,左五:孙文菊,左六:梁璐,左七:原北海小学校长张明远。
      早年北京城区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桥梁也多。明代时,西直门有一条入城的河道,它有一条支流,从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往东,过甘石桥、灵济宫(今灵境胡同),然后往北,经过厂桥,注入太液池(今北海、中南海)。时过境迁,民国初年时这些水系已经不见了,仅留下甘石桥、毛家湾、厂桥等地名。厂桥又名“长桥”。清代时期,这一段路称为“长桥街”,因路口有座桥梁,街巷以桥得名。“长”与“厂”谐音,后“长桥”被讹传为“厂桥”。(也有一种说法“厂”的得名源于德胜门内大街南端西侧的“战车厂”。战车厂,是明朝内官衙府。)1911年后,把定阜大街西口至地安门西大街一段称“厂桥大街”。1965年厂桥并入德胜门内大街,同时将其东侧至五福里的小胡同定名“厂桥胡同”。因厂桥而得命名的百年老校——西城区厂桥小学,虽历经坎坷也得以存留,且日益发展壮大。
      厂桥小学建于1904年(清光绪30年),至今已有109年的时间。当时的校名为“右翼八旗第一初等小学堂”。八旗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右翼八旗第一初等小学堂由八旗官学转换而来的,带有明显的宗学性质,入学的应是满族贵族子弟。校址在现在的德内大街272号(原校舍因扩建厂桥街道办事处而拆除)。一位老校友回忆说:“我们入学时,在开学典礼上,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的历史时告诉我们,厂桥小学的校址原来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当年修建颐和园时用于堆放贪污来的钱财物品的地方,后来做过当铺。”老校舍是一所有三进院落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学校的东侧建有操场。当时与其他官学一样,主要招收满清八旗子弟入学读书,且只招男学生。厂桥小学的起点与满族有着这样的渊源,自然会吸引满族中关心民众教育的有识之士,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就是一例。(详情见后面) 
      直到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这所小学才更名为北平市立厂桥小学。1937年又改为北京市立厂桥小学,有学生224人,教职工10人。简称厂桥小学。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赵文奎任厂桥小学校长。 
      在此之前用过的校名依次为: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京师公立第二十二初等小学校。这是一个很光荣与时俱进的校名。意味着新的校史开始了! 
      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京师公立第二十七国民学校,系完全小学,有高年级班了。
      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更名为京师第二十七小学校。1924年厂桥小学还开始招收女生。
      1925年春天厂桥小学有了一段佳话。时任校长发了善心,编了一个免费班,让穷人的孩子也能上学。当时,年仅8岁的侯宝林(即多年之后我国著名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住在厂桥小学附近的藕芽胡同,就和几个穷人孩子一起报了名,居然进学堂上学了。几十年以后侯宝林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一年级的国语课有一课是《太阳出来了,我们去上学》。但很遗憾,三个月后,免费班又被取消了。
      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随北平市特别市的设立,更名为北平特别市公立第二十七小学校。
      1934年之后一直沿用厂桥小学的校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为当时的校舍紧邻兴化胡同,厂桥小学还曾改名兴化寺街小学。兴化寺街5号院(今兴华胡同13号),是著名学者、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生居住的旧址。 
      1955年又恢复厂桥小学原校名,校址仍在德内大街校址。
      1958年与西黄城根小学合并,只留下厂桥小学分校的校名。3—6年级学生在褒忠祠旧址(现在的地安门西大街167号原址)上课。当时褒忠祠大庙的格局保留完整,一进校门西侧有一座碑亭,北边是大殿,东西是配殿,在配殿的前面盖有红砖瓦房,作为教室和办公室。但不久就把碑亭拆了。1—2年级学生还在原址上课。
      1968年文革时期,当时学校归属厂桥街道管理,位于德内大街272号的校舍改建为厂桥街道办事处。学生全部迁至太平仓,成为黄城根小学的学生了。作为黄城根小学的厂桥小学分校也停办了,改为厂桥少年之家了。那些年,厂桥小学师生和家长的心情是压抑的,一座好端端的名校竟然不再有自己引以为荣的名字了……
      1979年,西城区教育局经过权衡利弊做出了恢复厂桥小学的决定,并开始在原分校(即地安门大街167号)建设新教学楼。学校面临的是重建教师队伍,招收新生,建盖新楼的重要任务。区教育局指派原德外五小的颜秉义老师担任主任,临时负责学校全面工作。后来教育局又派来孙文菊、曹文玲两位同志,分别担任校长和书记。暂借现在的一五六中学东院的两间平房作为教室,招收一年级新生,设两个一年级教学班,有教师十几名。
      由于建设西城区教职工宿舍和厂桥医院,借用的教室还没用上一年又要拆迁,1980—1983年期间得以复名的厂桥小学又搬至护国寺电影院旁边的几间平房里,有3个教学班。 
      一个校友回忆起这段“飘忽不定”的生活依然充满了对母校的自豪之情:“我是1981年——1982年在这个学校学习了一年半,当时,我们还在护国寺附近的一个胡同里上学,不久搬到了现在的校址,我就记得一位教体育的白玉昆老师很好!他把我训练成了1982年全区小学生跳远比赛冠军,当时我8岁,跳了一米九八,虽说这个成绩在现在很一般,但这是我第一次在严师的指导下体会到了什么是超越!谢谢他,我的老师!” 
      这三年是厂桥小学非常艰难的时期,校长和老师们自感任重道远,格外勤勉,为复名建校、校史中兴做出了了不起的成绩。
      1983年,新教学楼落成,厂桥小学回迁到现在的校址,一至三层学校用,有8—9个教学班;四层租给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使用。从此学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书记曹玉玲是解放前参加工作的革命干部,孙文菊校长也是一名经历丰富的干部,她们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她们任职之初,恰逢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她们带领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改革开放精神,乘改革的大潮,带领师生积极投入学校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工作中。总体环境相对稳定。 
      照片上的“厂桥小学第一届毕业生留念”的提法是不确切的,应该延续厂桥小学的历史,实际上可视为“恢复厂桥小学后第一届毕业生留念”。
      1986至1993年梁璐同志任厂桥小学书记兼校长。当时共有10个班,320名学生,29位教师。梁璐校长在任的7年中,重点开展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按劳分配的理念落实到教师管理中,促进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带动了学校工作的整体发展。
      1987年在办学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挖掘资源,出租了教学楼的地下室和校门口临街的平房,在有效的资金使用审批流程的监督下,筹集办学资金,着力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自筹资金第一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添置电教设备、文体器材、购买图书等。第二步带领教师走出去,先后赴唐山、天津、上海等地观摩学习,开阔视野。第三步提高老师的工作、生活质量,使教师队伍的向心力显著增强。
      1988年学校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了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的结构工资制。同时,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其中包括支持在职教师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开展“三讲、三写”的基本功培训活动、定期请教研员来校听课指导、将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向区教研室推荐培养。
      1993年学校有两名教师被区教研室任命为兼职教研员。厂桥小学已逐渐在同级校中脱颖而出,市领导孟志元、何鲁丽和西城区教育系统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并参加活动,老将军孙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为学校题词“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一代四有新人”,此时学校完成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功转型。
      1993至2003年王文玲同志任厂桥小学书记兼校长。学校发展为20个教学班,700多名学生,近60名教职工的标准规模校。王校长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民主、温馨的大家庭,提倡干群、师生、师师、生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全方位和谐。为此,学校确立了以“健康促进为龙头,研究儿童心理学为突破口,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秉承了“文明、团结、勤奋、向上”的校训。
      学校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逐步形成了学校在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申报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全国课题《成功体验与少先队行为规范的培养》;市级课题《教师性格与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借助团体辅导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区级课题《学生品德心理与学习心理的研究》。这些课题的研究,强化了全体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技巧。王文玲校长注意将心理研究融入学校管理之中,覆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营造了校内外良好的人际环境。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学生思维空间拓展,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满意。学校的心理研究工作走在了市、区的前列。
      2000年学校被评为市级“心灵之友”特色校。王文玲校长、姬维琦老师被区教育局评为学校心理教育先进个人。2001年12月由校长、德育主任、心理教师共同撰写的论文《研究儿童心理,关注特殊儿童》获西城区第九届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2000年学校在区教育系统首批获得了WHO(国际卫生组织)授予的“学校健康教育”金牌。
      2003年田杰同志接任厂桥小学书记兼校长。2004年初,厂桥小学东侧的北海小学合并到厂桥小学,全校24个教学班,800名学生,近60名教师。田校长面临着人员突然增多,教室不够用,学生活动场地狭窄,缺少专业教室和设施等困难,她积极与上级部门协商,同时挖掘学校的潜力,带领全校教师攻坚克难,保障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2006年6月起,学校以“教师、家长、学生,同学习、同成长、同快乐”为共同愿景,参与了北京市“十一五”教育规划研究课题《探索家庭、学校和社区合作教育的新途径——建立班级家长教师协会的实践研究》。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科研室组织实施长达五年认真、严谨、规范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提高了家长参与教育的主体意识,初步实现了家长与教师的深度合作,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成长。人民网以《教育路上同携手,家校共育向阳花》为题,报导了此课题,先后有40多篇文章在全国、北京市、西城区获一、二、三等奖。 
      并入到厂桥小学中的北海小学是“全国乒乓球向阳杯赛”的发起单位之一。多年来与什刹海体校合作,热情安排体校学生到北海小学学习文化课。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著名的运动员都曾经在北海小学就读。女子世界象棋冠军谢军;高低杠世界冠军马艳红;体操名将张津京、奎媛媛、乒乓球名将王义、王晨、朱芳、张怡宁、李佳薇等。田杰校长高度重视体育特色工作,开辟训练场地,支持乒乓球队的训练工作,使校乒乓球在国、市、区比赛中连获佳绩。学校也被命名为区级乒乓球传统校。 
      2003年—2011年学校荣获西城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西城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类校、北京市资源共享先进单位、西城区教育系统创建学习型学校先进单位、西城区文明单位、社会教育先进单位、什刹海地区精神文明十佳集体、西城区拥军拥属单位、西城区“金秋杯”课堂展示组织奖、“建立班级家长教师协会的实践研究”获西城区第二届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交通安全先进单位。学校98%的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拥有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10名。 
      2011年7月刘昕同志任厂桥小学书记兼校长。刘昕校长是一位教育教学理念前沿、教科研管理经验丰富、思路开阔,注重谋长远、抓大事,开拓进取精神强的中年干部,她确定了自己这一棒的第一程是与全校教师一起在传承百年老校精神的基础上,做好继承与创新工作,即:确立 2011—2016学校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其中办学理念是:继承“同学习,同成长,同快乐”的三同思想;办学目标是:让学校成为“学生收获快乐,教师收获幸福,家长收获希望”的乐园;办学思路是: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和谐促校;办学特色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融互助互促,形成三位一体合力育人,以彰显和谐共赢的大教育观。
      刘校长把“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在践行校长的价值领导力的过程中,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在依托层级管理模式的建构中,为干部教师梯队建设搭建平台;在科研主辅课题“双线并进”的管理中,为学校办学特色的成熟奠定根基;在学生“三节三典礼”的打造中,为孩子们的小学生活创设难以忘怀的美好瞬间;在全科教师开展“自主课堂”的实践中,力求在形成厂小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培养出研究型的教师、“懂礼仪、会学习、有特长、敢创新”的厂小毕业生,已达到全方位的关注师生综合素养提高的目的。两年半的时间透过全体教师积极开展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已经呈现出了效果显著。近几年来她全力以赴到相关管理部门争取了学校建设资金,进行了校园规划及文化建设,目前,校园文化有主题、有理念,设计精心、施工精致,体现出学校向上、发展、变化的精气神儿。
      两年多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创建学习型学校先进集体;西城区教育系统思想教育工作优秀单位;西城区文明单位;西城区十、百、千先进单位;西城区建设节约型先进集体;西城区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工会;西城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先进奖;西城区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教师个人获奖的比例更是逐年增加,每人每年平均一至两个奖项,2012年底,北京市教委授予学校“百年老校”的称号,学校请回了历届老校长作为见证人为“百年老校”揭牌。
树形象、聚合力、提能力、谋规划、求发展,厂桥小学正向优质学校迈进。
      厂桥小学的教师们师德高尚,业绩骄人。这里首先要提及一位满族教师,就是前面所说的爱新觉罗·溥任,金友之老师。1918年9月生于北京什刹海北岸摄政王府,是醇亲王载沣之子,宣统皇帝溥仪之弟。1947年金友之在父亲载沣的支持下,自幼学习历史文学和书画艺术。1947年,在其父亲支持下,利用醇亲王府旧宅开办北京竞业小学,并自任校长,父亲载沣任董事长,妹妹当老师。1949年10月,载沣让溥任出面将人民政府已经明确认定为私人财产的王府出售给高级工业学校,年底全家迁到东城魏家胡同。1951年3月,溥任又遵父命把王府的金印、银册等珍贵文物40多件和《廿四史》等七千多册图书献给文化部文物局,还陆续把府藏的一大批图书献给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并将竞业小学赠于政府,自己仅以一名教师的身份继续为普及小学教育服务,直到1988年于厂桥小学退休。爱新觉罗·溥任曾任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退休后致力清史研究,发表了《晚清皇子生活与读书习武》、《醇亲王府回忆》等文。
      1996年,他作为市政协委员赴密云县视察民族教育,当即向古北口满回民族小学捐款。该校特聘溥任为名誉校长,并将此款设立“友之奖学金”,奖给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
资历最老的优秀的音乐教员上官老师,可以说是厂桥小学的品牌和师魂。1964年,学校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对她进行了表彰,请少先队员为她献上了红领巾,佩戴大红花。
厂桥小学的校友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中国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侯宝林了。 
      侯宝林( 1917年11月29日——1993年02月04日),满族, 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四岁时被舅舅张全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作义子。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在右翼八旗第一初等小学堂一年级三个月的学习生活使他终生不忘。
      作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相声艺术家,他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但却从不因地位变化而傲视他人。他生前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他终生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朋友遍及各行各业多个阶层,他自称“观众的仆人”。1964年,厂桥小学在北京卫戍区礼堂(原清庆王府旧址)举行隆重的庆祝学校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侯宝林先生应邀出席祝贺,给全校师生带来近距离的高级幽默和莫大的鼓舞。
      厂桥小学的校友中还有一位文艺界的名人。1971年,在厂桥小学读一年级的学生李连杰,被什刹海体校武术教练吴彬挑走学习武术,他每天在学校学习后在体校练习两个半小时,很辛苦的。当时在什刹海体校习武的一千多名学生,到秋天开学的时候,只剩下20名学生。再3个月以后,经过淘汰只剩下4名,其中就有李连杰。正是因为这种刻苦精神,让他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并在日后成为闻名世界的武打影星。李连杰也成为了继侯宝林大师之后的又一名值得厂桥小学骄傲的校友。
      介绍一所学校的校友,也应该关注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毕业生,上面这幅照片,让我很受鼓舞,我确信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厂桥小学为骄傲的!而这是一位命名为“皇城盘古人”的校友日以继夜用QQ收集到的。
      2011年8月我去厂桥小学采访刘昕校长,我特为百年老校厂桥小学创作了一首藏头诗,以此说明我的来意。刘校长很喜欢这样的大“名片”。当即拍照合影留念。
      厂长谐音遗址祥,桥影旖旎好风光。
      小学校史堪悠久,学风典雅桃李芳。 
      继续绵延国学志,往事为镜写新章。 
      开出一条通天路,来年校庆更辉煌。
      刘昕校长同意我提出的宣传百年老校的宗旨:“以史为镜品老校,以人为本荐新英。”会的,我们充满信心期待着厂桥小学的新的辉煌,这座“厂桥”一定会成为少年儿童走向成功的金桥。

      雷咏赋文化工作室组稿    厂桥小学办公室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