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工论坛>> 浅议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大记者”职能 正文

浅议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大记者”职能

2019-11-08 09:27 蒋 焰 闫俊霞 www.zhwjw.net

浅议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大记者”职能

作者: 蒋 焰  闫俊霞

摘 要:随着互联网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界限,成为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和快捷高效的宣传渠道,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超越传统个体记者的能力和局限,曝光社会的黑暗面;它通过行使自己的“大记者”职能,促进社会有机体健康、良好的运行。但是,网络的“大记者”职能在行使过程中也掺杂着很多不足,还需要现实社会的引导、规范和掌控。


  关键词:“大记者”职能;执行过程;引导规范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这种有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型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广大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积极的关注并参与社会事务,影响某些社会事件的解决进程。另一方面,这种新型媒体可以从更为广阔的层面监督社会有机体,促进社会健康运行。

  如今,网络的“大记者”职能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发挥重大作用。

  一、网络的“大记者”职能定义及其特点

  所谓网络的“大记者”职能,是指广大网民以互联网为载体,对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社会公共权力行使者的行为进行监督,敏锐地发现社会中反常的、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事件,勇敢地批评揭露,进而掀起网络舆论浪潮影响现实世界,最终促使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方式。

  网络的“大记者”职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揭露性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较之传统的个体记者更能从全方位对社会有机体和公权行使者进行监督,揭露阴暗面,促进社会有机体健康运行。

  (二)敏感性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大记者”,网络对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件都有一种敏感性,它对社会中的一些反常的、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事件能够迅速的捕捉。但前提是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抑或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

  (三)监督性

  很多新闻事件由于网民的积极参与和热烈讨论,引起了传统媒体的追踪报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如作为网络监督标本的“周久耕事件”就是在网民的质疑以及网络媒体的积极参与下得以解决的。

  (四)正义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其不同于传统媒体。它为平民和普通草根阶层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快速通道。现实中的一些涉及不公平、贪污腐败、社会黑暗面的事件能够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的话语空间。这些事件一旦触动对于民生艰难、社会不公、权利受损、权力腐败等有着切身感受的网民的同感神经,就会掀起网络舆论热潮,进而促使传统媒体和相关部门介入,最终尘埃落定。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具备正义性。

  二、网络“大记者”职能的执行过程

  对于传统个体记者而言,网络 “大记者”职能的行使过程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敏锐地“发现”新闻、捕捉焦点

  尽管从理论角度来讲,传统媒体是公众的代言人,但在现实运作中,由于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媒体的言论有时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公众的意见与呼声。

  于是,一些新闻尽管记者发现了,但或是牵涉到某些群体的利益,或是受地方保护势力的影响,在新闻还没有出炉前便因层层的“打招呼”胎死腹中。

  网络“大记者”由于其载体是网络,并不限制使用者的身份,因此给普通受众提供了一个发表舆论,畅所欲言的话语平台,凡是会打字的人,只要有一台联网的电脑,就可以顺利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它对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件都有一种超常的敏感性,就像链条一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新闻事件或者社会不公现象,往往是草根阶层最先通过网络进行曝光,才获得广泛关注的。

  (二)“勇敢”地揭露事实、追逐真相

  网络的匿名功能使得网民在表达个人意见时不必有所顾忌、有所担忧。普通民众的观点得以通过公共论坛(BBS)、新闻反馈板块及聊天室等表达出来。于是一些社会不公、权利受损、权力腐败以及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事件,一旦进入网民视域,便会激起网络“大记者”的兴趣,自动掀起一股网络舆论热潮 ,“勇敢”地揭露事实、追逐真相,直到问题解决。

  云南的“躲猫猫”事件,当地警方离奇的解释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躲猫猫”迅速成为一网络走红流行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网络舆论聚焦。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公告,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组成调查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均由网民代表担任。由于网络“大记者”的参与,真相很快就浮出水面,相关责任人员分别受到免职、撤职、记过和辞退等处分。[1]

  (三)掀起网络舆论监督热潮、与现实社会互动

  传统媒体的报道通常是单向传播,来自各方面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而网络最为鲜明的特征是互动性强,它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开放、自由的网络平台可以使人们在同一时间对同一问题大胆地发表看法,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实时相互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形式使来自五湖四海,有利于快速促成大范围的舆论热潮。因此,网络舆论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阵势在自己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上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并化身为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力量改变现实社会。

  杭州“飙车案”中,由于杭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向媒体通报“当时肇事车的车速为70码”,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强烈不满,网络质疑舆论一波又一波的袭来,大家在网络上相互交换意见和想法,制造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压力,迫使杭州市公安局对“飙车案”不得不重新测速,真相终于大白。

  三、网络“大记者”职能的不足之处

  (一)虚假信息影响网络“大记者”职能的效力

  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个相互交流、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虚拟社区,因共同的兴趣爱好、信息关注点等,各地的民众汇集到一起,通过共同交流观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舆论关注。然而,由于目前对网络信息发布的控制还不完善,网络的开放性也就带来了它的一个负面结果,即虚假信息的泛滥。它妨碍人们获得真实信息,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认知,严重的还会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和极端的行为。

  (二)网络“大记者”职能的不当行使会侵犯公众隐私

  网络“大记者”在热情、勇敢地追逐真相的同时,也容易走向极端,侵犯公众的隐私权。如“人肉搜索”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网络暴力”。网民进行“人肉搜索”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获取当事人的有关信息,而是要通过搜索、揭露当事人的真实信息,来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借以表达某种意见、态度和情绪。但是,它一旦超过合理的范围,就会形成暴力漩涡,无情践踏当事人的隐私。[2]

  (三)网络“大记者”职能引发的不良舆论导向,混淆网民视听,污染网络环境

  网上存在不少发泄情绪的偏激言论,甚至还有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的帖子。如果网络“大记者”职能在执行过程中,某些意见领袖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了上风,无主见的群体成员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被偏激的观点所感染,可能会引发不良的舆论导向,形成非正常的网络舆论暴力。

  涉及到个体利益的不良网络舆论导向对当事人会造成致命的、不可挽回的伤害。如果“媒体事件”是被制造的虚假事件,那就会使当事人成为受害者,而被毁掉的名誉是再难以恢复如初的。如2007年“史上最毒后妈”成为一个社会反响极大的网络事件,让人们记忆犹新。该事件发生后,由网友“集体迷失”般的口诛笔伐、道德征讨,到确定为假新闻后的尘埃落定、鸦雀无声,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3]

  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不良网络舆论导向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操控,使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混淆网民视听、污染网络环境。这不仅损害网络媒体的公信度,而且一旦被网民采信,也会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四、正确行使网络的“大记者“职能

  综上所述,网络的“大记者”职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诸如网络暴力、人肉搜索、隐私践踏,匿名诽谤等等,如若任其肆意滋长,将给社会、生活带来严重隐患。因此,网络“大记者”职能的行驶离不开现实社会的引导、规范和掌控。

  正当发挥网络的“大记者”职能,需要积极健康的舆论引导。网络媒体人和各大新闻网站需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舆论导向的重要任务,肩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对一些疑难新型社会性案件,在一定场合也可以主动引进专家学者的意见。[4]

  另外,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虽然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充当网络媒体的“把关人”,但也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大力开展网络素质教育,帮助网民建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理性分析,使其能够分辨是非,让错误的网络舆论消失在萌芽状态。通过以上努力,我们坚信网络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洞悉世情、体察民意、传达民声的“大记者”。

  (蒋 焰1,闫俊霞2: 1.重庆荣昌电视台,重庆 402460;2.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参考文献:

[1] 刘祥平.从“躲猫猫”事件谈对网络舆论的引导[J].新闻知识,2009(5).
[2] 邹军.作为网络舆论的“人肉搜索”及其规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3] 艾丹,姚启慧.网络舆论监督的运用[J].新闻前哨,2009(6).
[4]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编辑:鑫果)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