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中期、结题报告 正文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中期、结题报告

2016-03-08 14:44 田冲 本站原创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陆圈镇于屯小学  田冲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47D
      本人于2013年8月提交申报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教学研究课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现将课题开题有关情况作一简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正改变着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组织方式、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在我们的周围,不少学校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停滞在以教师为中心上,即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的能力,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条件的限制,他们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形成结论的学习环境,并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他们的信息能力更是难以培养。由此可见,传统单调的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引入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这种大环境下,学校在课堂教学的手段运用上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许多发达国家并不是单独的开设“信息技术课”而是把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学习完全的融合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计算机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工具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以及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普及在改变逐渐的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充满灵气。可是,这些变化在给我们带来喜悦的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尤其是由发展性课堂教学新理念引发的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对于教学手段的迫切需求,更使得对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研究成为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发展,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发展和求知的殿堂,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做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对教学手段和使用和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逐年在增加与更新、升级,有充足的研究经费,具备给课题研究调拨必要经费的条件。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也在逐年的提高,全校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
      3、课题的价值
      本课题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尽可能大的提高教学效益和努力为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实现服务。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施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 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所以进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操作能力;使教师以多媒体技术为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发展性;使师生共同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二 、课题的前期准备及理论支撑
      (一)前期准备工作
      在全校进行发展性教学思想学习讨论活动,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全体教师对课题研究方向明确目标。除课题组主要成员主持参与研究外,学校还要要求全体教师都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积极实验,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真实有效性。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思想
      ①信息时代对技术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还必须是教学信息的加工和生产者。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能主动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巴班斯基说,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法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任务。最优化的标准就是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内取得这些成效。③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课件进入了课堂,CAI是近几年来在中小学中逐步普及应用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不仅给传统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由于它交互性强,表现形式丰富,容易为学生接受,有利于分层教学,信息量大等优点,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手段,处于教学手段的主体地位。
      2、教育原则   
      优化原则:实验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和主体性作用的高度结合、传统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手段的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选取单位时间效率最高的途径。
系统原则:各学科的教学优化知识结构要系统,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书本到实践,应呈螺旋上升的规律。
      实践原则: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其它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的实践,实现动静相兼、视听结合,协调统一。 
      全面原则:优化课堂进行的目的是提高进行效率,这里的全面,一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每位学生都是实验和考查对象;二是指每位教师都面向实验班学生以本学科为主,兼顾到其他学科。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 、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2、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3、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加强应用性和实证性研究,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突出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操作系统的设计,发挥教学设备、教学媒体、教学工具的最佳效能,并通过以基地为中心,点面结合,资源共享的组织方式,研发和完善物化和非物质化的发展性教学手段与操作规律,促进发展性教学方式和发展性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师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夯实基础。
      (1)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并形成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多媒体课件与发展性课堂教学关系,构建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基本模型;
      (3)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出的多媒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4)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手段;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等;
      (6)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选手,促进教师教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五、研究内容:
      1、关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手段的思想、理论、理念的研究;
      2、关于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
      3、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研究;
      4、关于网络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5、 关于实施“整合”教学的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 、比较法
      3、实验、实证法
      4、调查法
      5、个案研究法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8月---9月)
      确定研究方向、准备资料、阅读学习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步骤准阶段。
      2.实施研究阶段(2013年10月—2015年7月)
      收集个案,分析现象。
      3.总结阶段(2015年8月---10月)
      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经验、付诸实践推广。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陆圈镇于屯小学     田冲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47D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引进语文教学的课堂,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下面我以课为例,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拼音教学
      拼音字母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们传统的拼音教学,教师既教得累,学生也学得很苦。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拼音教学结合起来,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设计动画情境,营造愉悦氛围
      苏教版教材在拼音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集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于一体。每一课都有一个配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激情,引出学习的内容。但是由于画面是静止的,刺激的强度还不能足以让学生进入情境,不能足够地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我在教学中,把情境图制作成为动画。如 i u ü 一课的情境动画是这样设计的:随着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展现一幅夏日小河的画面,清清的河水,绿绿的水草,一只小蚂蚁在岸边要过河,可是它不会游泳,非常着急,该怎么办呢?一只乌龟游了过来,把小蚂蚁背过河去。一条鱼儿看见了,连连夸奖。如此,那么生动的画面、那么动听的音乐、那么可爱的形象,那充满人文的内容,学生一看,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此时学生已经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去组织教学,只需稍稍点拨,一首有趣的儿歌便脱口而出。学生喜欢哪个形象就用鼠标点击一下,这样与蚂蚁的“蚁”、乌龟的“乌”、鱼儿的“鱼”谐音形似的“i”、“u”、“ü”便从画面上跳了出来,画外音:“你想学会我吗?”、“你想和我做朋友吗?”等鼓励的语言,此时此刻,学生欢呼雀跃,情绪高涨。从动画设计的创意来看,画面要鲜艳美观,动作要精心设计,注意对象与背景形成反差,声音与音乐形成对比。这样,通过动画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无意注意就很容易地被唤醒,觉得学习拼音有趣、有情、有意,于是每天都期待着语文课的到来。
      运用动画演示,揭示拼读规律
      拼音教学中,准确拼读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字母读音与表音的图片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迁移,如“p”的发音与“猴子爬坡”的“坡”联系起来,我们还要开发更有效的手段来突破拼读教学的难点。
      口腔动画,辅助发音
      在拼音教学中,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声母中的鼻音与边音、平舌音与翘舌音,韵母中的前鼻音与后鼻音,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根据它们的发音规律,研究发音的生理特征,制作口腔的纵剖面的发音动画(这些在网上都有)。学生在观察、模仿的基础上,通过动画的演示,找准发音的位置与感觉,通过练习、矫正,学生很容易地掌握发音的要领,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动画演示,教学拼读
      学生在学习拼读时要掌握声母与韵母相拼、三拼音的拼读方法与技巧。在教学声母与韵母拼读时,设计了“小猴推字母”的动画,设计中注意了推声母的速度要快,推韵母的速度要慢,然后揭示“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的拼读规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动画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通过练习、内化形成熟练的技能。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识字教学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甚至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
      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就使得苦口婆心地劝说、枯燥乏味地训练效果不佳。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儿童的认识能力,关系到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一生的成长。就汉字本身来说,由于其演变历史的久远和造字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汉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文字,尤其对于以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多音字、形近字的频繁出现,为他们的识字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当前小学实施的新课标语文中,每篇课文都有10到12个的识字任务,而现在的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机械记忆、重重复训练、学生学习枯燥无味、兴趣不高的现状,运用多媒体,把声、像、动画等信息引入课堂,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还可以为他们展示汉字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从而解放孩子们的学习,让洋溢着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无意识识记代替痛苦不堪的反复训练、机械识记,提高儿童识字效率。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识字教学,是提高儿童识字效率的新方法、新途径。
      1、看视频,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之不如知之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开了一个好头。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多媒体教学有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它可以把象形字的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第一个汉字“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看到这奇妙的变化,不禁兴奋地拍起手来,异口同声地说:“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
      2、看动画,教笔画,正确识字书写。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趣,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摹仿。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分析字形理解字意,遇到难写、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如新课程小学语文第二册中“弓”字的笔顺和第三笔(ㄅ)不易掌握,就制作一个写“弓”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配之笔划声的音乐,让学生认识笔顺,“ㄅ”这个笔划学生难写到位,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较慢,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又如“都”、“教”、“甜”等字多笔画的难写字,可让学生跟着动画,完成书写一个个部首,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写错字“绿”中的“氺”;“冷”中最后一点不要忘记;“声”中的“士”是上横长,下横短,闪动笔画或偏旁,加强刺激。在教“禾”字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先慢速播放由谷子的根、茎、穗整体形象变成“禾”字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谷穗”变成了禾字的哪一笔?学生很容易地指出谷穗变成了“禾”字的第一笔,这样一来,“禾”的字形被牢牢记住了,不会与形近字“木”相混淆。
      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对比显示。如:好、妈、请、爸等合体字,部首是红色的、偏旁是蓝色的,鲜明的色彩,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突出了汉字部件及其部位,较早较好地让学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学生很快学会了利用部件识记合体字,而不是一笔一笔的零星记忆,这就简化了儿童识字的心理过程。在范写时,屏幕上可以出现一个较大的田字格,教师可根据需要调控“描红”的速度。学生跟着屏幕逐笔“描红”。书空完毕,田字格中出现的是笔画形状准确、布局合理的范字,右边是同步显示的该字的笔顺。这种比传统书本、小黑板字样更清晰、对比更强烈的范例,使学生一开始学写字就有规可循。经过这样有序的训练,学生的字一般都写得较整齐规范。
      3、多形式,巧练习,巩固识字内容。
      一个汉字在学生的脑中扎下根,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多媒体技术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交互性。设计了程序,计算机可以成为能反馈练习的老师。这一点在学生自学时优势很大,我谈谈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几个例子。
      (1)出示声旁,繁衍新字。
      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生也快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举一反三的练习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出示“令”、“青”等字,分别让学生以这些字为母体,繁衍出另一字。屏幕显示两个文字框,上面是母体字,下面是新产生的字。设计动画,等学生说出新的字,移去形旁,电脑给予鼓励:“太棒了,还有吗?”学生热情高涨,思绪活跃。“令”繁衍出“领、铃、零、岭”等字,“青”繁衍出“请、清、睛、晴”等字。这样的巩固练习,扩大了识字量,又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
      (2)相近字比较。
      汉字中许多相近字,小学生用字不分语言环境,不管字义,随便就用,所以必须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形成正确的用字习惯。如“漂浮”和“飘浮”两个词语中的“飘”和“漂”,极易混淆。教学中可这样设计,先随图出示“漂浮”这个词语,让学生明白这个词语跟水有关,闪动偏旁“氵”,加深刺激,再让学生自己来举一些例子。接着随图出示“飘浮”这个词语,让学生明白它与风有关,是“风”旁,闪动“风”,也让学生举一些例子。最后出示几句话,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说说要用“漂浮”还是“飘浮”。这种由图到字(词),再应用的学习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习惯。
      (3)寻找错别字。
      我早在一年级下的时候就训练学生写话。从写一句话到写两句话,到现在写三句以上的话或段。当然在写话中,学生写错别字的数量多得惊人。尤其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字。小学生写错字,有一些字是因为还不会写,另外就是受其它字的影响,如草写成 “?”(受木影响),桌写成卓(受早影响),挖写成 “?”(受九影响),念写成“?” (受令影响)。小学生写错别字,多用音近字或声旁相同的字来代替。针对小学生犯错的原因,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做寻找错别字的“啄木鸟”的过程中,正确书写、合理用字,如出示几句话或引导学生,找出后放大错字或将别字移至别处,闪动错的笔划或用错的形旁。换之正确的字,返回原处。
      (4)读字谜猜字。
      这种形式是学生最受欢迎的。如:“大雨推倒一座山”———雪,“人在门中站”———闪,“一边绿,一边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秋,这些字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们在猜字谜的过程中,产生了创造的欲望,要自己给新学的汉字编顺口溜。学“天”时,有的同学说:“大字上面加一横”,有的说“一人顶个二”,学“入”时,有同学说出:“人字照镜子”,还有的如:“国”———口里含块玉,“会”———人在云上站,“雷”———雨在田地上等等。这些充满稚趣的儿歌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知识的练习。学“月”时,就有“什么时候的月亮最圆”———八月十五;“弯弯的月牙象什么?”———相继出现小船、香蕉、眉毛等图象。这样就扩大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配合所学汉字,教师有选择地让学生做些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增强观察力,从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5)游戏巩固识字。
      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共性。教师利用这一点将游戏融于识字教学中。如:我在教学新课程小学语文第四册《找春天》一课中,学习到初读课文、认写生字在这个环节时,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个记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大屏幕出现生字,(点击出现生字画面),让学生边认读边交流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孩子们大声的朗读,一个个生字完整的出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自主的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运用多媒体,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紧扣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教师让学生把他们想出的好办法输入电脑演示出来,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享受成功中,增添自主探究的劲头。
      5、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观,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子,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多媒体网络使作文教学如虎添翼
      小学生作文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知道写什么,既不懂得观察生活,欠缺题材;二是不懂得怎样写,缺少写作方法。所以,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这也是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难点。而把多媒体网络运用于作文教学,有助于难点的解决,因为多么为提网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它通过形、声、色的传递,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学生身临其境,迸发出其强烈的写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景中去,从而轻松愉快主动地完成写作任务。
      1、运用多媒体网络,创设激趣氛围,诱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学生的注意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课伊始,或播放引人入境的音乐,或演示绚丽多彩的画面,能激发兴趣,引起学生对表达对象的有意注意。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记一次比赛活动”这篇作文时,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放映了拔河比赛的录象软盘,学生们随着镜头仿佛又回到了比赛之中,个个兴致盎然。接着又把这次训练要求配以有趣的动画演示在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审题、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写活动的记叙文,既要写清楚活动全过程,又要点面结合,写好重点部分,突出活动特色。这样,不仅创造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记忆犹新,为后面的写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2、发挥多媒体网络功能,指导细致观察,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例文,总结出写作后,应借助多媒体网络功能逐步演播学生喜爱的直观形象,从而让学生有序、细致地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拔河比赛》时,第一次放映录象软盘,意在显示拔河比赛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当学生有序地把比赛经过叙述完整之后,再运用多媒体网络功能展示赛前准备、比赛经过、赛后场面的情景及某些特写任务的写作、表情,并且对需要重点观察的画面进行任意定镜、放大、重播等处理,为学生提供可控观察。从而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怎样想,通过分析、鉴别,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出比赛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场面和让人最激动、最开心、最有趣的一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样迅速清理比赛的全过程,选择“体现意义,突出中心”的材料,知道“记一次活动”要按活动顺序观察、描写,也要抓重点细致观察、写具体。当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产生“会写”的情感时,抓住契机,要求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即练习写作文的重点部分。可见,多媒体网络提供物象使观察作用大、效果好,学生写作有序,有物有情,实现了重点的突破。
      3、依靠多媒体网络,提高师生评改作文的效果与质量
      作文指导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而作文批改更是一项需要掌握方法的工作。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实物投影、电影显示、放映软盘、录象收听等,把学生写的好的或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出来,通过学生互评互改,集体评改,总结优点,给予表扬,寻找毛病,及时纠正,不但提高了修改效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了欣赏水平,而且使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学生直接大面积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斟词酌句,实现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宗旨。
       五、多媒体技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语言的学习重视积累,设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件,帮助学生学习。《成语擂台赛》《有关花的诗句》,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积累不同类型的大量成语。 
      六、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带来了用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好处,它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语文这一门学科,让学生能够更为简单快速的了解自己所不懂的问题,给学生枯燥无味的语文课程带来了巨大的乐趣,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去了解语文,学习语文,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助手。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虽然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它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如果学生过度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那么它很容易使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丧失主动性,会使的学生过分的去依赖于电脑,而不会自己去思考、理解问题;还使的学生在写字方面出现很不好的现象,学生首先要把字写好,如果经常运用信息技术而字写不好那也是很不好的。所以信息技术我们在运用时一定要合理,千万不要运用过度。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陆圈镇于屯小学    田冲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47D
      本人于2013年8月提交申报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教学研究课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该课题将于2015年9月----10月进入结题阶段。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正改变着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组织方式、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在我们的周围,不少学校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停滞在以教师为中心上,即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的能力,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条件的限制,他们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形成结论的学习环境,并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他们的信息能力更是难以培养。由此可见,传统单调的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引入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这种大环境下,学校在课堂教学的手段运用上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许多发达国家并不是单独的开设“信息技术课”而是把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学习完全的融合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计算机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工具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以及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普及在改变逐渐的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充满灵气。可是,这些变化在给我们带来喜悦的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尤其是由发展性课堂教学新理念引发的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对于教学手段的迫切需求,更使得对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研究成为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发展,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发展和求知的殿堂,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做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对教学手段和使用和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逐年在增加与更新、升级,有充足的研究经费,具备给课题研究调拨必要经费的条件。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也在逐年的提高,全校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
      3、课题的价值
      本课题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尽可能大的提高教学效益和努力为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实现服务。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施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 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所以进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操作能力;使教师以多媒体技术为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发展性;使师生共同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二 、课题的前期准备及理论支撑
      (一)前期准备工作:
      我校课题申报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在全校进行了多次发展性教学思想学习讨论活动,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全体教师对课题研究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除课题组主要成员主持参与研究外,学校还要求全体教师都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积极实验,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真实有效性。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思想   
      ①信息时代对技术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还必须是教学信息的加工和生产者。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能主动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巴班斯基说,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法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任务。最优化的标准就是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内取得这些成效。③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课件进入了课堂,CAI是近几年来在中小学中逐步普及应用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不仅给传统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由于它交互性强,表现形式丰富,容易为学生接受,有利于分层教学,信息量大等优点,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手段,处于教学手段的主体地位。
      2、教育原则
      优化原则:实验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和主体性作用的高度结合、传统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手段的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选取单位时间效率最高的途径。
      系统原则:各学科的教学优化知识结构要系统,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书本到实践,应呈螺旋上升的规律。
      实践原则: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其它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的实践,实现动静相兼、视听结合,协调统一
      全面原则:优化课堂进行的目的是提高进行效率,这里的全面,一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每位学生都是实验和考查对象;二是指每位教师都面向实验班学生以本学科为主,兼顾到其他学科。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2、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3、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加强应用性和实证性研究,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突出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操作系统的设计,发挥教学设备、教学媒体、教学工具的最佳效能,并通过以基地为中心,点面结合,资源共享的组织方式,研发和完善物化和非物质化的发展性教学手段与操作规律,促进发展性教学方式和发展性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师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夯实基础。
      (1)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并形成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多媒体课件与发展性课堂教学关系,构建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基本模型;
      (3)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出的多媒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4)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手段;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等;
      (6)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选手,促进教师教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五、研究内容:
      1、关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手段的思想、理论、理念的研究;
      2、关于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
      3、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研究;
      4、关于网络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5、 关于实施“整合”教学的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8月----9月)
      确定研究方向、准备资料、阅读学习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步骤准阶段。
      2.实施研究阶段(2013年10月—2015年7月)
      收集个案,分析现象。
      3.总结阶段(2015年8月---10月)
      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经验、付诸实践推广。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吸取前人和他人在这方面的经验、数据、课件,发挥其精华,为我所用。

      2.比较法

      采用实验班和普通班横向比较和学生个体纵向比较想结合的研究方法。

      3.实验、实证法

      本课题准备采用“有前测等组实验法”进行研究。

      4.调查法

      采用问卷、座谈、观察记录等调查法,检测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自主式学习习惯的变化;调查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强烈程度;调查学生能坚持高效学习的持续时间,以便改进教学。

      5.个案研究法

      在学生中进行不定期随机抽样的研究,确定研究个体,展开个案研究。
       八、课题实验以来所取得的成果
      1、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如教《海底世界》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景色,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海底景色的神奇与绚丽。又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业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为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是,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激发学生乐于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三、八”妇女节前,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但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安排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懂你》,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取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4)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狼说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为了点燃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教师采用求异法,边用电脑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呢?”有位同学说:“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阱里的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地直拍手,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从理智上斗倒了狼,躲过了这场劫难。”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2、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在语文课中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
      如教《荷叶》一文,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业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
      学习荷花的样子时放一段有关荷花的录像片,师配乐解说,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展开讨论,体会荷花的千姿百态,荷叶的挨挨挤挤。
      学生配乐读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填空练习,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加大训炼力度。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了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2)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计算机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当学生观察了小猫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40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所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