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寓思想政治课於素质教育 正文

寓思想政治课於素质教育

2012-09-10 17:22 李贵城 2012年9月10日今日文教A5版

李贵城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他还强调:“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泽民同志的这席话,说明学校对人才培养任重道远。近些年,学校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寓思想政治教育於素质教育。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体会到,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必须落实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是指: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使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思想政治课就应围绕着“两全”下功夫。一要做到课堂教学抓好“双基”。重视认知、技能、情感等各种目标的实现。二要注意德育的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过程,不仅要把知识传授好,还要把德育、美育、体育等和谐发展。三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方向,不能冷落、岐视“后进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在生动、轻松环境中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必须掌握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变“要学生读”为“学生自己要去读”。新课标核心之一,就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当主导的角色,应发挥学生其本身的品德、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这里说的学生自主性,就是指学生应有自我作主,自我决策,自我调控、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构建、主动自我完善的“四主动”精神。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45分钟,多留出时间,多挤出空间,给学生“思考”、“发言”、“讨论”、“辩论”。使教与导同步进行,根据初中学生的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可以运用“启导教学法”,“预习——引导——讨论——质疑——点拨——解惑——练习——小结”或“单元教学反刍法”“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相互交流,互相切磋,共同讨论,共同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生动多变的教法,在学生中产生好的效应。变教师“主讲”为学生“主问”,让教师只起“点拨”和“释疑”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回到“主体”的地位。

当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羊式的无原则的放任自流。而是按《新课程标准》要求,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让学生能围绕着每一单元,每一课的中心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让他们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从中培养高尚情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在理想前途的抉择中,不失判断。能正确辨明真伪、是非,不会盲目追崇歌星、不会赶“时髦”而导致“发烧”。教师应根据形势发展,结合时事政治中心,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走上正轨。让学生能跟上形势发展,做到与时俱进。

三、必须引导学生了解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一门课程。有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原则。从认识发展的角度看,理论知识的传授必须让学生有实践的体验。教师就必须认真安排,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把理论变为实践中悟出的哲理,让“主体”活动变为“懂、信、行”。因此,理论教育,决不能离开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对合。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前的各项改革正朝纵深发展,各项改革应联系实际来开展,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变、金融体制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以及党风廉正建设,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党和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教师都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教学中就应从政治、经济、哲学不同的角度,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去认识和分析,同时应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中普遍关心的、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升学、就业等问题。通过社会变革、身边发生的事实,让学生能认识和关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程,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为四化建设而认真学知识,学本领的自觉性。

坚持实践性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教学任务与心理调节的统一,教材与学习资料的统一,讲授与训练的统一,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传授知识与学生活动的统一。让学生能动口、动脑、动手。根据教材内容、党的中心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参加适当的义务劳动、接触社会实际,接触工农业实践,接触工农群众开拓视野,体验生活,写调查报告,写政治小论文,使学生能够将知识领会、运用、分析和综合过程融为一体,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和发展。

四、必须认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能发展、事业才能兴旺,国力才能增强。特别当前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国力不强就要遭挨打。因此,国家就要认真培养成千上万的现代化人才。

现代化人才是指:一是应具有创造性;二是应具有方向性;三是应具有实践性。即是有冒尖,具有独特、有新意的,对人类进步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有实际贡献起推动作用的。这就是现代化人才应具有的本质。

因此,要培养一批批的创造型的现代化人才,教师就应由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由着重如何输入知识导向,如何运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学会如何摄取知识,消化、吸收、创新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力提高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是避免教育对科学技术“滞后性”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种人才,不是应试教育下训练的“机器”或“小绵羊”,而是打破保守陈规,反对思想僵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创造型人才。这种人才,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政治课教学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质疑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这几方面下功夫。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基点,教师应让学生有明确的观察目的,科学态度培养观察兴趣教给学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观察起,观察社会现象、经济现象、政治现象。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而质疑力是创造力的源头,质疑是“源”,大胆质疑,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让学生多问为什么,激起质疑兴趣。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巧设思考题,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特别对教学中疑点、难点,应想办法帮助学生思索探讨,适时点拨释疑。想象是创造力的桥梁。这一点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根据学科特点,尽量多开辟第二课堂,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拓视野,丰富知识,使他们能触类旁通,能温故而知新。致于思维力,实际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要善于观察,敢于质疑,还要富于想象,还要有求异的思维,不要受条条框框的约束,而应大胆地逆向思维。让学生不但要“学会”更重要的要“会学”。这“会学”正是素质教育的追求。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把知识理解、内化、促进思维创新,促进知识内化和迁移,达到转化为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各种人才。

最后一点应强调的,因学生的智力、知识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认真做好培优、托中、补差工作,使优者更优,中等的赶上优等的,后进的跟上来,保证不掉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两全”到位,素质教育才有成效。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黎塘中学)

相关新闻

李贵城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