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正文

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2014-06-14 16:24 文/周云云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6月6日B5版

       在日常教学中,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语言设计,老师上出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可能我们就会听到有人这样评议:某某上的课真有趣儿,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而某某的课,启而不发,枯燥乏味,引人入睡。可见,教学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体育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而且他还有两种语言:一是有声的语言,二是无声的体态语;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信只有具备了教学语言艺术的课堂,才能把课上得既有实效又有趣味。
  下面我将通过解读课堂教学中的实例,与大家共同探讨体育教学语言的特点及功能:
一、有声的语言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是目标明确的导向语,或是生动幽默的术语顺口溜、或是亲切真心的的激励语……如何准确的、艺术性的运用,相信是我们每位老师努力探索的目标。下面我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做一个分类,对其功能进行简要的阐述,希望对您会有所启示。
       教学语言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教例:
       教师在执教《龟兔赛跑》一课时,在揭示课题后,教师提问:听了课题后,你想这节课老师会练习什么呢?
      (学生听后,议论开了)
       生1:老师要给我们讲故事,希望我们不要骄傲。
       生2:这节课我们要进行跑步练习。
       生3:我们要比赛跑步。
       ……
      师:同学们讲的很不错。
      教例: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两位小朋友的示范,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思考后)
      生1:为什么手摆快的同学跑的也快呢?
      师:是啊,为什么会这样?很值得研究。
      生2:那个跑的快的同学的动作就是对的吗?
      师:哦!我也有同感。
      生3:为什么小的同学跑的慢呢?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现在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自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来探究吧。
      两个教例,我们看到课堂倡导的是“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放开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强调提问的方法渗透,更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要求学生不提“假问题”,不提“浅问题”。教学语言的明确导向性,避免了学生探究的浅表和泛化,使探究更高质高效。
     (二)创编动作术语的趣味性
  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是一个难点,难在学生不易理解动作的要领。而教师在语言表达时又要力求简明扼要,尽力做到术语化和口语化结合,因此创编些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既明快又流畅,更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相信在教学实践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也会洋溢着一种轻松的气氛。
  例如在前抛实心球教学中,可诵顺口溜“抬头挺胸体满弓,挥臂甩腕快如风,球速犹如弹出孔”。又如立定跳远练习时,我们说“两脚分开预备跳,屈膝蹬摆动要协调,轻巧落地要收腹,赛过青蛙蹦蹦跳”。在50米快速跑中,跑前可以编个顺口溜“同脚同手做错了,左脚右手做对了,灵敏反应跑在前,摆臂正确步幅快,终点冲势成绩佳”。这样既抓住了技术关键,也有力地促进教学顺利开展。
教学评价语言的激励性。
       教例:
       在指导《勇往直前》一课时,当指导学生如何翻越“山羊”这一障碍物时。
       生1:(举手发言)老师,我们可以不要学,从下面钻过去就可以了。
       师:(反诘地)哦?
       生1:(自信地)因为我们都会钻!
       师:(鼓励地)你的发现真有道理!(一个微笑)
       生2:对,可以不用学了!
       生3:(肯定地)对,这很简单。
       师:(反问)真的不用学吗?
       生4:(冷静理智地)不对,要学!因为如果下面是条河,我们就钻不过去了。
  细细解读,我们发现课堂中仅仅是一个微笑和(反问)真的不用学吗? 这两个教学语言,就把学生对练习的作用由误区引向坦途。确实,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曾无数次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你们回答的真不错!”“你真棒!”可这样单一的课堂评价语言,少了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少了对练习要求的人文内涵。富有情感感染力的评价语言,不仅充满了教师的智慧,而且能点出学生思维表达中的语言精华,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活了学生情感,将想象、练习、表达有机整合。 
        (四)组织安排时的提示语言
  提示性语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是比较常见的,而体育教学中的队形组织调动更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点。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提示性语言在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编排运用好提示性的语言,将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集合站队,调动队伍时,有些学生动作缓慢,有拖拉现象,教师选择一定的词语,运用区别于以往枯燥式口令的儿歌式语言来传递信息,老师指示“听到哨声,快快集合”学生喊“1、2、3、静、齐、快”,又如用不同的词语密集队形,教师口令:“1、2、3”,学生喊:“快、快、快”,老师喊“4、5、6”,学生喊:“好、好、好”;老师喊:“7、8、9”,学生喊:“我们排得最优秀。”有时,教师采用倒计时,5、4、3、2、1、0的方法,提示并督促学生赶快集合,缩短整队时间,提高练习密度。
  当然,一切优秀的语言设计其实施结果的优劣,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个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表诉。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在实施中做到如下四要,即:音高得当,音强适中——语声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言辞美;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旋律美;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情趣美,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也只有作到以上“四要”才能将教师的语言设计意图有效的表达出来。
       二、无声的体态语言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时不在的形体语言是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的又一鲜明的区别。“身”教重于“言”教,体育老师潇洒、漂亮、完美的示范动作和教学过程中乐观、自信、开朗的性格特点,以及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这一特殊而良好的形体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我个人认为无声的体态语言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目光的运用
  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相信大家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体会,有时一举手,一投足,一眨眼比说一大堆话的效果还好。如目光接触。教师利用目光与学生增强感情上的交流,教师讲话要面对全班,便用从注视全班到部分学生的变化,与每个学生都有目光接触,使学生对教师上课,心中有底。有时有些学生违纪,教师可用目光注视之,对违纪学生有所暗示,警告提醒等,学生会有收敛,比他批评他一顿,效果更好。
     (二)丰富的面部表情
  情感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闸门的钥匙。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形成和谐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在感情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可从教师的微笑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理解,也可以从教师没有表情的面上或皱眉感受到所做的动作不好,所完成的技术不好,不用多说,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使学生转移到教师的要求。
      (三)多变的手势语言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手势语言是我们用的较多的一种。在平时集队时,教师用手做集合手势,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并迅速按老师的手势方向和距离站队。比如,四列横队要散开时,老师要原地踏步,并指着基准学生,两臂侧平举,或一臂侧平举,表示队伍散开。另外,在学生练习中,发现进步快的,老师举起大拇指,或点点头;在练习中发现错误动作时,教师做手势两手交叉或者摆手,表示动作错误。有时,走近学生,并用手指着错误的部位,需要纠正,脸带微笑,鼓励学生,让试一试,以激发学生练习热情。
  恰当地利用无声语言,会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同时,这些身体语言往往较特别和幽默,更迎合少年儿童的特点,从而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对于其他教学而言,语言无非以上两种,但在体育教育中还有第三种声音那就是——哨音。口哨是我们体育教师的必备器材,合理科学的运用好口哨不但能减少教师体能消耗,更能提高课堂效率。当然,要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师生间长期的配合与默契,不过,一味的依赖口哨也会使课堂机械化,所以只有合理运用好三种语言才能上出完美的体育课。
  总之,要想设计出优秀的体育教学语言,有赖于教师自身的人格、品格、师德的高尚;有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浓重与丰富;有赖于教学语言设计的精炼、精确、精妙;有赖于教学方法的新颖,巧妙、独创;有赖于教学的表情美、体态美、风度美。这是构成体育教学语言成功实施的外在要素。
当然,体育教学语言的风格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深沉含蓄,或严谨,或庄雅,自然而不做作;有的热情奔放、绘声绘色,或谐趣,或潇洒;也有的融合了单一性“质朴”和“表演”两种风格,经过重组改造,成为中间型、浑融型的教学语言风格。体育教学语言艺术并不是深奥莫测和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相信任何一个有追求的体育教师都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中,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形成理想的具有自我风格的体育教学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 陈心五. 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
      [2] 高金岭等选编. 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3]郑昌晶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5
      [4]裴娣娜 . 语文课堂语言教学论研究 [M].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7
      [5] 张崇善主编 .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中心小学  )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