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课堂教学信息化 教师不做隐身人 正文

课堂教学信息化 教师不做隐身人

2013-08-06 17:03 文/徐 艳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3、8、5、A3版

 

       摘要:新课程带来了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信息技术与小学各科课程的整合越来越普遍的背景下,本文从关注学生、迁移“叉点”和化解质疑等方面,阐述教师应该把着重点从课堂氛围、教学形式转移到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上,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形成教师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改以来,笔者观摩了大量公开课。热热闹闹的课堂结束后,仔细回味,笔者只记得课件的几个精彩画面,对执教的教师却毫无印象,更别提教师有何教学特色。再说说自己的课吧。当我精心准备了一节多媒体课件课,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却没有自我。我好像被课件带着走,完全失去了教师对课堂的引导和控制力。学生也被束缚住了,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质疑的机会。一旦出现了与课堂预设不一致的意外情况时,教师就可能慌乱、不知所措,使课堂陷入僵局。最后这些精心准备的课,教学效率不高,教学目的也达不到。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作为新一代教师,该如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背景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我想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片面追求信息化教学形式的热闹,忽视了教学本体的动态发展,而应该把着重点从课堂氛围、教学形式转移到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上。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流程的安排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形式的选择,都要为学生的“学”着想。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避免让自己成为课堂上的隐身人,充分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
                                                      关注学生
        课件或网络资源都是为我们所用的工具,它们根本无法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注、评价、引导、尊重和欣赏,这是任何工具和科技所无法代替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无穷的生命力。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有一堂课让我久久难忘,他对差生的关爱,让大家牢牢的记住了他。那次公开课上,孙老师说:“这节课想发言的请举手!”众生举手,惟有一人不举手,老师走到他的身边,温和地问,“为什么不举手?”那学生站起来,低着头说:“害怕。”“为什么害怕?”“怕讲错。”孙老师和蔼地说:“孩子,看着老师的眼睛,抬起头,挺起胸,举起手来!举高些!”那学生似乎得到了一股无形的力量,慢慢地抬起头,挺起胸,举起手来了。顿时会场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生只有在老师的关爱下,才能主动、兴趣盎然地学,只有在平和、无权威的对话中,才会生成富有个性的理解,才能生成一个个事先没预设、事后无重复的“亮点”,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也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迁移“叉点”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充满了智性的交往活动。学生认知的偏差、意见的分歧、观点的“另类”,可能会打乱教学节奏,也可能给教师造成措手不及的尴尬。但正是这些令人顿感意外的“叉点”,有的却蕴含着极其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它们甚至会给教学带来未曾预约的精彩。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也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去化解,去转换。
        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有个男生一声不假思索的“炸—汉—堡”爆笑了课堂,打乱了教学,但老师灵机一动,将错就错,通过“谐音”的巧妙迁移:把敌人的暗堡看成了我们平时所吃的汉堡,对敌人的暗堡充满了刻骨的仇恨,恨不得炸了它,吃了它。把教学又引导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最终不仅平息了这场风波,挖深了文本内涵,而且寓教于调侃之中,让学生从无忌的快人快语转向了理智的腼腆脸红,明白了自己在课堂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理性的思想在这一教学细节中得到了及时的回归。
 面对课堂,教师要用智慧去开掘,去体验,去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思辩和灵性,才能使学生实现精神和生命的共同成长,才能绘出课堂最动人的风景。
                                                         化解质疑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有人说“机遇只降临在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身上。”我们常常会羡慕名师的教学艺术。为他们课堂上的精彩设计、恰到好处的点拨评论折服叫好。其不知,成功的背后是刻苦的钻研。作为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需要多钻研教材、学生、教法。在上课前,我们应先问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你有想过三年级的学生面对这首诗可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有位老师就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学生可能会问这个“三”。学生会不会想到这样写还不够高啊?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该怎样来解决呢?请看案例:老师不慌不忙地走到刚才提问题的那个学生身边,轻轻地问:“你们家有电话吗?”“有啊,但这和电话号码有什么联系呀?”那个孩子不解地说。她又问:“那你知不知道现在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的时候,一般都喜欢哪几个数字呢?”她想了想回答说:“喜欢8和6呀,8象征着发财,6象征着顺利。”她说:“你说得真好,现在的人比较喜欢8和6两个数字,而我们的古人在写文章时,就比较喜欢三这个数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古人在表达思念之情是常说‘一日不见,如隔——’”学生接答:“三秋。”“当他们见到了自己很敬佩的人时常说:‘今日一见,真是——’”学生接答:“三生有幸。”“那你们再想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带有三字的诗句?”学生想了想说:“白发三千丈。”还有同学说“三十功名尘与土”等。朱老师也禁不住说:“对呀,我们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曾也写过一首描写山的诗,其中有一句也用到了这个三:‘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可见,这和我们习惯用8和6一样。只不过古人与我们的习惯不同而已。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课后你们还可以查些资料,看看有没有更好的答案行吗?”学生热烈的为朱老师鼓掌。没想到,课堂中学生真的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教师的及时解答也成了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亮点。
        综上所述都是从教学主体学生的角度谈教学,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处理好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课堂氛围融洽和谐,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与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课堂信息化的今天,不做课堂隐身人。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鲤溪小学)

      参考文献:
    [1]肖成全. 有效教学 [M].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洪亮. 教师专业发展导引 [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
    [3]魏雄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4]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