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农村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能力 正文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农村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能力

2013-06-21 10:19 文/唐红慧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3、6、17、A3版

 

       笔者曾对本校(农村初中)600多名学生作问卷调查:“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有40%学生选择了“有点难”;“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只有10%同学回答“能”;当问到“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困难”时,有少数学生回答“有些字音读不准”,大多数学生回答“无法做到声情并茂”。显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便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感情呢?
       一、教会学生诵读要领
       于漪老师对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有她独特的见解,她强调“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规范、生动、流畅、悦耳,能在学生心中弹奏优美和谐的乐章”。笔者在教学指导过程中,通过范读或讲解,帮助学生定好适当的音高,注意对学生发音方法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发音不准确现象,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些要领,适当融入如下四点朗读技巧。
       1、掌握节奏。文章的声音节奏,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利用声音的变化,就能形成各种朗读技巧。如朗读朱自清《春》中的“春花图”一段文字,声带放松,声音就低,给人一种压抑、深沉、哀痛和负重的感觉,如朗读鲁迅的《故乡》中作者“渐近故乡时”的一段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就悲凉起来。这与朗读“春花图”相比,给人的体会当然也就各不相同了。
       2、控制语调。语调是指朗读时语句声调的升降变化。想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前要琢磨文章的语言含义是喜是悲,是豪迈还是婉转,朗读时才能控制好语调,把它们读出情味来。
       3、运用停顿。停顿是朗读时句子当中、句子中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它是朗读技巧中的重要一项。包括语法停顿、心理停顿和结构停顿。正确掌握停顿的规律,把握停顿技巧,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表现。
       4、定好重音。重音和轻音是相对而言的。调节的轻重,可以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旨意。表达激情时,语音的轻重对比可以大大的加强,描述画面时,语音轻重的对比可以减弱些。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一定要重读,“盼望”一词两次重复,都要重读,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之情;“近”字重读,突出春天临近大地带来的一种亲近之感;至于“朗润”“涨”“红”等词语的重读,更是强调了“山”“水”“太阳”这些春天的象征,使人看到了一片春意的景象。
       二、训练有感情的朗读
       中学生语感包括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而形象感是基础的,它是指在阅读时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如诵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根据作者运用语言的文字材料,我们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溪流、粉色的桃花、缤纷的落英、鲜美的芳草,以及那追逐着浪花的鱼舟,那惊喜而痴迷的渔人,甚至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水声、此起比伏的鸡犬之声。村中男女忽闻“今是何世”的惊叹声,于是我们似乎来到了桃花源。
       三、深层次挖掘文章内容
        阅读教学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一个过程。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必须挖掘文章内容,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感悟,用自己的独特语气、语调进行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阅读《背影》时,我动情地讲述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的故事,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学生情绪受到冲击,我见时机成熟,便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或者最感人的句子或场面朗读,好几个同学不能抑制自己的情感,不止一次地留下了滚烫的热泪。
       四、了解文章背景和基调
       把握文章基调,就是在朗读以前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感情倾向。如在《永久的悔》里的一段文字:……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我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虽然我面对的是一群物质生活较优裕的孩子,但在指导学生朗读到这段文字时,还是有同学泣不成声。其主要原因是课前让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背景,还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苏东坡说“三分诗文七分读”。让我们都教会学生诵读,让静止的文字活动起来,使我们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桂林市临桂县五通镇第二初级中学)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