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怎样开展课外阅读 正文

怎样开展课外阅读

2012-08-22 18:26 朱绍英 本站原创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东小寒学校  朱绍英

新课标中课外阅读的地位更加突出了,然而现实中课外阅读却令不少语文老师“有苦难言”。究其原因,就是“内、外有别”。课内阅读教学,目标清晰,从课程总目标到课时目标,条分缕析,一目了然;教师教导有方,一篇课文要带着学生学上几个课时;评价指挥棒牢牢握在手,指挥有力。相对而言,课外阅读则是一项“软”,始终无法强“硬”起来。

读书是否能考级

 课外阅读的过程是自由的、宽松的,读什么书?读到什么程度?是“读懂了”“读通了”还是仅仅“读过了”,都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感兴趣的会反复揣摩,不感兴趣的就翻翻而过。然而,中小学生的阅读主要是为了积累,是为了丰富文化积淀,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保证在语言和思想方面有好的基础。否则,更深层次的积累语言、提高素养、充实精神,只能是空谈。

新课标只是对各学段课外阅读的“量”提出了要求,对课外阅读内容只提了一些原则性的推荐意见,对课外阅读“质”的要求并不明晰。这恰恰是标新理念的体现,那就是遵循学生个性化阅读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给学校、教师更多的阅读课程的开发权。然而,教师们往往习惯于操作一些明确的东西,不善于自主开发,因而课外阅读就很难落到实处。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妨尝试建立课外阅读的“考级机制”——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每个年级的课外阅读提出具体的等级要求,一个年级是一级,义务教育阶段分九级。学生每完成一个年级的学业,都相应地考核课外阅读的达标情况,发给等级证书。

等级目标的制定时等级机制的核心环节,可以从四方面着手:一是阅读内容,做到课表推荐、教师推荐和学生自选相结合,学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必读书籍”的条目,使毕业生都能有本校特色文化烙印;二是阅读量,将每学段量化,具体分到每个年级,作为阅读量的底限;三是阅读质量的考查,主要采用师生谈话交流的方式进行,过多采用书面答题,会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四是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重在平时阅读实践中进行考查和培养。

实际操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目标、激发兴趣,淡化“考”字,重在养成。

课外阅读新测试机制的形成,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将课标规定的读书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孩子们也可收获真实的学习成果,汲取到丰富的养分。

怎样定位教师的角色

书海茫茫,渡在何处?对于初涉书海的中小学生而言,需要有经验的水手一路相助。然而,在实际课外阅读指导中,许多教师仅仅满足于激发一点兴趣、开列一些书单、口授几条要领,就像蓬草、浮萍,仅仅停留于表面,整个过程是极其淡化的。

那么,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既是书单开列者,也是共同阅读者。开卷并非都有益,教师有责任为孩子们推荐、介绍优秀文本,引导他们提高阅读品味。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关注的话题是不同的。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推荐与之相应的书刊。单单列书单只不够的,还要与同学们共同阅读。只有自己亲自去读,才能体验书中人物的情感,才能关注书中人物命运,才能找到和学生们交流的话题。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能像局外人,应当成为学生们的书友,共同欣赏书籍,享受读书生活。

既是兴趣的激发者,也是意志的磨砺者。引发阅读兴趣是课外阅读指导中很重要的基础,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也是很值得重视的。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大多数人读书,或是勉勉强强,或是带着任务去读书。在现代生活中,影视、网络等媒体异常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吸引力远大于书籍。而且部分书籍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很难引起阅读兴趣,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所以课标规定的阅读量的强制性,还是比较有效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要磨砺学生的意志。多数人有勇气去读书,但仅仅开始,之后半途而废。所以每当学生在阅读中流露出畏难情绪、意志消退时,及时给予鼓励;定时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兴趣与意志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提升阅读境界。

既是方法指点者,又是践行示范者。教师读书的热情很容易感染学生;教师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学生有所熏陶。在课外阅读中,多数教师在一旁指导,很少亲自示范,因而收效胜微。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读书技巧,二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教师最好要定期与学生一起进入阅览室读书,并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展示给学生看,把自己的读书计划与学生交流等。通过以上方式,互动读书,教师的“身教”效果会明显大于“言传”。

如何评价课外阅读效果

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意志,有可帮助教师检查学生阅读成果,了解学生阅读取向,及时进行指导调整。

传统的评价模式会导致学生为考试而读书,为应付检测而读书,从而造成阅读兴趣缺失。因此,课外阅读新的评价方式要摒弃以考试、检测为主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味,探索更有亲和力、新颖的评价方法,达到促进学生爱读、乐读的目标。

在赏析交流中评价。组织学生开展赏析交流,既能检验阅读效果,有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从赏析一处绝妙的遣词造句到一段优美景物描写,再逐渐过渡到整篇文章,整部作品。让学生们畅谈自己的体会,轻松愉快的表达读书乐趣。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简要的、激励性的点评,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感、启迪思维、获取审美愉悦。

在成果展览中评价。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可以用墙上的统计表显示谁读的书多,谁摘抄的精彩片段多,谁会背的古诗词多等,让进步看得见,掀起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潮;也可组织学生通过内容表演或者配乐朗诵等形式来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更可以通过图画、书法的形式将“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表达出来。活动中,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三者综合。以“展”代评,这样,读书会成为一项快乐的事。

在话题辩论中评价。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每个人在阅读中都会有不同感受,即使是同一本书。所以,教师可以确定一些带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同学开展讨论,不仅能满足学生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也为教师评价学生阅读效果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教师从辩论发言中学生引用知识的多少,评价他的阅读面;从对问题的不同见解,评价学生思维的深度;从发言的激情看读书的热情度。学生在辩论中也锻炼了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问题探讨中评价。定期向学生抛出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由教师先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找资料的途径,教给“做学问”的方法,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探索,最后形成自己的小论文,探究结果一定是精彩纷呈。也可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课题,开展探究性阅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兴趣也可以长久保持。教师通过举办“探究成果报告会”“探究论文推介会”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成效进行评价,既评价课题选择的合理性、结果的深刻性,又探究方法的科学性、过程的规范性,不断将阅读活动引向深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