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书写作>> 用心浇灌 迟开的花也灿烂 正文

用心浇灌 迟开的花也灿烂

2014-03-28 09:31 文/陈浓花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
       希尔博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关爱。”因此在做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时,教师首先要思考如何关爱他们,其次才考虑如何教育他们,然后再设法传授知识。我们教师要把后进生当成“迟开的花”去用心浇灌,帮助他们、勉励他们,才能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在阳光雨露下迅速成长。下面谈谈我在转化后进生中的一些做法:
       一、用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在教学中,我始终给后进生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例如我班里小钟同学,当时他从外地转进,语言不通,父母又不在身边,经常想家,上课基本上听不进,也听不懂。课后布置的作业也不知道,每天早上到校,老师检查他的作业,不是语文作业没有做,就是数学、英语没有做,组长天天向我告状。每次练习或测试,从未及格过,期中测试成绩也是很不理想。小钟同学感到很自卑,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发现后,立即找他谈心,了解家庭状况及本人的思想情况,并私下叫他的同桌帮助他,经常设计一些低难度的作业给他做,并给他讲一遍,然后再让他回去做。第二天早上,我耐心地对他讲解辅导,直到他弄懂为止。发现他有一点进步,就在班上进行表扬、鼓励,这样让他感受到班集体及老师对他的关怀。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积极上进的火花。
       二、用诚心去赢得后进生的信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要认识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教师又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而创造条件。而后进生的服务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最艰难的,后进生由于长期受歧视,一般都很自卑,但自尊心却很强,对他人存有戒备心,但内心却很想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他们一旦犯了错误,老师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待,切忌当众批评,讽刺打击,否则必将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疏导转化的难度。如:去年我班有一名叫小林的学生,总以这样那样的理由请假,通过联系家长得知,他的父母离异,从小跟奶奶长大,从四年级开始便不听奶奶的话,后来和一些无心向学的小伙伴经常去上网,他的奶奶苦劝无效。了解情况后,我对他进行了一次坦诚的长谈,但效果不明显。有一次,他和同学打起架来,脚扭伤了,他张嘴就说人家是故意的,要让人家赔。后来我做了调查,原来是打球时,他与同学发生了争执,动起手来。我随即送他去医院医治,为了不耽误他的学习,我打电话通知他的家长,在周末我又安排同学照顾他。在医院里我们聊了很多,我客观地谈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他也谈了自己的想法,最后他说:“老师,我知道那天我有错,我也知道我有很多毛病,我会努力改的。”后来多次利用课间和他聊天,谈论班里的情况,多次询问他的想法,拉近和他的关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诚心感动了他,唤醒了他进取的良知,从此,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仅纪律方面有了质的改变,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三、耐心转化期待他们求进步
       后进生心态消极,情绪变幻不定,行为反复无常,对他们的转化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俗话说:“学坏三天,学好三年。”在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反复出现时,教师要有耐心,当然,耐心教育绝不是消极的等待,在转化中,教师要注意用耐心和爱心去感化他们,不能翻旧账,用刺激性语言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学生认为自己没出息,无可救药而自暴自弃。
       四、适度的宽容引起后进生的情感共鸣
       宽容是一种体谅,是一种理解和关心。宽容并非是放任自流,相反,宽容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对后进生的包容。一般来说后进生情绪偏激,好像周围的人和事总与自己过不去,表现出极强的对抗情绪。因此,教师要对他们轻声细语,耐心细致的教导,才会让“后进生”那脆弱的心灵得到滋润和营养,才能激起后进生心灵的涟漪,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缓解他们的抵触情绪,从而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使其按教师的意愿投入学习,从而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自尊心,适当宽容能有效地保护好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充分发挥爱的力量,帮助后进生重树信心,找回自我。
       我相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于后进生这个“与众不同”的群体的疏导问题上,教师只要用爱心、诚心、耐心相待,对他们适度宽容,以浓浓的师爱去激发他们求进步,就一定会取得好收获。让我们用心浇灌,使这些迟开的花朵也绚丽、灿烂。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安流镇福华小学)

相关新闻

用心浇灌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