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书写作>> 我渴望与“陌生人”说话 正文

我渴望与“陌生人”说话

2010-07-07 11:09 王 帆 今日文教7月5日三版

我渴望与“陌生人”说话

永嘉县上塘镇城西中学  王 帆

《小白兔与大灰狼》的事情大家小时候都听过。小白兔的妈妈在出门之前叮嘱他不要给陌生人开门,而故事中这位充当陌生人的“大灰狼”一下子就把我们对陌生人的认识给形象化了:“陌生人=坏人”!这就是我们对陌生人的第一认识。

据资料显示:有70.7%参与调查的网友选择了不与陌生人说话。其中,差不多50%的网友之所以不乐意与陌生人说话,是因为“这年头做好人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37%的网友选择“怕受骗,缺乏安全感”;另有13%的网友因为“上当受骗过,吃一堑长一智”。令人欣慰的是,还有近三成网友表示,有陌生人搭讪时,乐意回答。这比预先估计数字要高。不过,仅仅只有3人基于“乐于助人是美德,也许人家真需要帮助”这一理由;大部分人都认为要听听陌生人讲些什么内容再作定夺。

其实,在生活中提醒“不要和陌生人讲话”的现象多不胜数。从小,家庭学校都教育我们,不要轻信陌生人。它一面可解读为“要善于自我保护”,一面又仿佛让我们保持人际距离。幼儿园的老师这样讲,小学的老师这样说,在老师与家长的眼里,陌生人就是坏人!为了自身的生命安全,要远离陌生人!

“不要和陌生人讲话”的种子,究竟植根于什么样的社会土壤?

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曾提出“陌生人社会”概念:“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陌生人威胁我们,如罪犯……”“人情与血脉”的联系逐渐失去,面对城市中来来往往的陌生人,我们保持了几分警惕。这种警惕,在很多时候表现为排斥、疏离甚至歧视色彩。

就拿“不要搭理陌生人问话”的提示牌而言,它客观上的歧视意味,是无可回避的。而它之所以产生,也是缘于“陌生人社会”的语境下,我们的“自危”心理和“自卫”意识。

毫不夸张地说,陌生人的微笑,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不和陌生人讲话”,实在是文明社会之痛。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陌生人越来越多,我们再也不是那个把陌生人和坏人等同起来的头脑简单的小孩了。但在和陌生人接触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仍然无法摆脱“大灰狼”的影子,于是,面对陌生人,一般人的反应都是提防,“不和陌生人讲话”。的确,心怀鬼胎的人会利用小孩子识别能力不强来干坏事,甚至很多成年人也常遭受其害,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都在“不跟陌生人说话”的环境中长大;相反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对人、对事认识程度的提高,辨别真假、是非能力的提高,我认为我们是可以有选择地与陌生人说话,并且要善于和“陌生人”交流,这是孩子们成长的需要,是一个人走向独立的需要。

在汶川大地震中,如果不是世界各地的陌生人的同舟共济,哪来的重建家园?在中国奥运会上,如果不是全国各地的陌生人的互帮互助,哪来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上海世博会上,如果不是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的热情捧场,哪来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只有社会上的陌生人团结友爱,才能让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的确,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最美好的,失去了生命,一切都是泡影。作为父母老师,作为学校社会,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他们这么做,是真心实意为我们学生着想,害怕我们由于和陌生人说话而上当被骗。但是,要知道每个人都得融入社会,都要适应复杂的社会,“不和陌生人讲话”是不现实的,与其告诉我们“不和陌生人说话”,还不如让我们学会分辨真伪,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否则,我们将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成为胆怯、畏缩、不敢面对现实的人。其实我们接触的生活中绝大多数不还是好人吗?我们需要陌生人之间更多的相互关爱,相互扶助。献出一份信任,才会收获一份信任!

社会的复杂使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防范来保护自我,然而对于每个人,内心总是期望能与更多的人交往,将心中与人交往的渴望付诸于行动,收获更多的友谊,让彼此感到心灵温暖的同时,也丰富我们的人生。

我真的很渴望能与尽可能多的陌生人说话!

指导师:朱萍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