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资讯>> 2012全国“两会”教育专题 正文

2012全国“两会”教育专题

2012-03-20 09:23 未知 2012年3月19日今日文教2版

2012全国“两会”教育专题       

     温家宝总理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2年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月1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闭幕;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也落下帷幕。这是一个最受瞩目的舞台,在每年的两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代表委员们共商国是,提交议案提案,表达意见建议。于教育而言,在这10余天的时间内,代表委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教育投入,到异地高考,每一个建议后面都反映了民众的呼声。

    一、教育公平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的重大工作时,再次用一个段落来描述教育工作,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并明确列出教育公平涉及的领域以及完成的进度,这显示了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决心,给全社会很大的鼓舞。

当前,社会对教育公平的需求依然十分迫切,事关教育公平的诸多难题仍需要进一步求解,教育中的不和谐、不均衡、不公平等因素仍然困扰着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比如农村教育硬件改善与优质师资队伍建设如何一起落实到位,比如城乡教育统筹规划与就近入学的原则如何更好地对接,比如城乡孩子如何公平地享受到现代教育的服务,比如素质教育目标与教育考评管理如何相衔接,比如教育优先战略如何真正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

2011年教育公平扎实推进,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教育城乡差异上,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而随着异地高考在两会期间的热议,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难题。继山东省宣布从2014年起允许非户籍考生在该省参加高考之后,教育部也表态将出台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带来了希望之光。

来自江西的全国人大代表虞国庆表示,教育公平应该达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应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教育起点公平问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同时,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结果的重要部分,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部属院校的支持力度,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教育公平、保证教育质量是一项长期任务,不仅需要完善的教育改革体制,更需要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实处、细处落实改革政策。

     二、教育投入

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教育投入的郑重承诺,在代表委员中引起热议。

4%,是政府部门近20年前就提出的目标,也是代表委员多年强烈呼吁的目标。本届政府在任期最后一年做出的郑重承诺能否兑现?4%对中国教育意味着什么?钱怎样花在刀刃上?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滨州实验学校副校长董凤华说,这些年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现在到了落实的阶段,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这表明了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

董凤华说,十年前,我们的口号还是人民教育人民办,因为国家财力薄弱,无力承担教育开支。这些年教育投入逐年提高,先是免除了农村学生的杂费和课本费,后又免除了城市学生的杂费。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现在提出4%这个目标,说明教育的投入与国家经济发展脉搏一致,跟上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人民教育国家办开始随着财力的强大变为现实。

把政府工作报告的蓝图变成教育公平的现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去做。教育投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无疑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利好,但花好这些钱不是一件小事,不仅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还需要更多的刚性制度来保障,确保把钱花到刀刃上;破解择校热、入园难等问题,既要在学校数量、学校布局上下功夫,也要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花大力气,少些锦上添花,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与创新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保障方式相结合,让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人才获得公平的成长发展环境。

    三、异地高考

    3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于异地高考的问题,教育部正鼓励各地尽快推进,现在到最后的冲刺阶段了,用不了10个月就会出台相关政策。

他同时表示:异地高考是有条件的,除了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外,还对家长和孩子有一定条件要求,家长要在当地有工作。涉及很多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城市可能难度稍微大一些,教育部也为此正在积极协调,鼓励各地尽快推进。

此前,山东省在全国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出台政策,明确从2014年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袁贵仁表示,教育部酝酿中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与山东出台的政策思路上一致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一直在进行高考改革方案的拟订。2010年年底,国家教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调研,在16个专题中,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办法。也就是说,高考改革方案包括考试、评价、招生等多方面内容,非户籍考生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只是其中一部分。

    据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相关专题调研的一位教育界人士透露,这一部分已经讨论过多次,几次成文,多次修改,是讨论最深入、情况最复杂、耗时最长的一部分内容。对于民间的一些建议,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只是家长从自身情况考虑,有些简单,其实涉及各个地方的社会管理、教育投入、土地征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地方政府担心的是,一旦放开高考政策,会给当地带来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并造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其中以北京、上海、广州等资源集中城市最为突出。

    全国异地高考即将破冰,已无疑问,但异地高考的门槛如何设置、如何兼顾本地户籍考生的正当权益、实施的时间等三大焦点问题仍需要明晰的答案。

    四、教师待遇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谈教师培养话题时表示,教师的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大学教师的发展问题,解决住房问题等后顾之忧,让老师能把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

今年两会,钟校长在提案中提出重视大学教师的发展问题,尤其是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他认为,教师的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他说,现在大学教师基本都是博士或者是博士后出站的,科研方面受过很严格的训练,但是在教学能力水平提升方面,应该借鉴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做法,国家、地方拿出经费对在职教师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培训,同时通过入职标准等制度性的约束,形成一个框架来提升教师的水平,这些可以使学生直接受益。

钟校长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解决青年教师的待遇问题。很多困难学校也很难解决,尤其是住房问题,所以希望政府拨出资金,解决青年教师过渡性的住房问题,或者是让优秀的青年教师能够申请政府保障房,让他们把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

    五、自主招生

经过几年挫折,我感觉自己透支很大,遇到了一些风口浪尖的事情,折腾很厉害,但我自己很有成就感。我们做的事情是一种实验,我们的实验正好是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正是按照世界上培养创新人才最成功的办法办校,我们遇到的困难,也是在用实践来回答钱学森的问题,这样我们就很有成就感。如果两年前,我知道会遇到这样的困难,我还会从事这个事情。

——绕过高考招生体系、自授文凭、自主招生、自己办学,即南科大教改班。有媒体报道称,南科大有望于今年转正。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谈到申请南科大转正遇到的困难时称,自己不会后悔从事南科大的教改实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自主招生选拔中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针对自主招生已成为各校间的掐尖大战的说法,程天权表示,优质资源应该用在刀刃上,用来培养那些智商、情商都比较高的学生,这样出苗率比较高,符合全社会的利益。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肯定要选好的学生。

程天权表示,从短期来看,自主招生这些年实践下来效果还是好的,更长远的情况如何,还要再观察。他表示,学校方面一直在做跟踪了解。一般来说,入学时优秀的学生,毕业时还是保持优秀水准的。但学生最后能不能干出大的事业,还有好多的因素。

从教育成材这个角度来看,时间还短了点。现行自主招生政策并非完美无缺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说,自主招生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发展路径有些偏差,但总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程天权认为,高等教育真正良性的状况,应该是一个学生如果他学习不错,对某个专业很有兴趣,他应该就可能选择某一学校某一个专业。我想随着社会风气好转,在学生转专业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宽松一些。比如让老师们通过一些活动,比如夏令营等,对学生水平做一个总体评估,就能把学生选进合适的专业。这应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一种选拔方式,但这样的状况大概短期内不会出现。

2012全国“两会”教育专题 

     六、校车安全

近来,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舆论哗然,要求将校车安全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呼声日益强烈。” 国务院于去年12月紧急出台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并向社会征集意见,力求保证校车质量,保障乘车幼儿、学生的人身安全。校车安全上路还要跨过几道坎?如何明确校车运营、管理的责任?如何强化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围绕这些问题,两会的代表和委员究竟如何看待?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蒋庄德

我去年就提出了有关校车的建议,和其他社会车辆相比,校车比较“特别”,这种“特别”既体现在校车在强度、刚度等方面要有比其他车辆更高的安全标准、应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采购并指定专门厂家制造、对驾驶员的技术要求更高,还体现在校车应该享有与公安、消防等车辆同样的“特权”。

现阶段,国家对校车问题越来越重视,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但学生、家长乃至公众的安全意识仍相对落后。规范校车应该在公众心中形成一种概念,比如校车是黄色的,大家看到校车就与看到红色的消防车、白色的救护车一样,自然而然地避让。礼让校车等于保护孩子,要让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学生、家长而言,还要接受一定的安全知识教育,一旦遭遇校车安全事故,该如何自救,应该通过持之以恒的安全知识教育事先进行能力储备,并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董事长 李进巅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专用校车的需求将超过100万辆,需要购车资金超过3000亿元,这还不包括每年每辆校车约10万元的日常运营费用。若完全依靠各级政府,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专用校车的更换与普及,难度很大。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融资、由专业校车公司管理的校车发展模式。由于校车具有公益性质,政府应对校车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校车运营公司应和城市公交公司享有同等待遇,如享受国家燃油补贴和票款补贴,减少其经营压力。针对校车管理中的混乱,建议各地成立省级“校车管理中心”,对校车实行统一车辆采购、统一收费标准、统一驾驶员和监护人培训、统一运营监管的“四统一”,以确保校车安全、规范运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李蓝

    校车整顿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确保安全的校车到位前,应当有过渡性措施。只要考虑及时、组织到位,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中央政府从国家层面配套资源,加快立法保证校车路权,制定校车安全技术标准,规划校车运营线路,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校车服务领域,并在税收、融资、贷款等方面为校车经营实体提供优惠和保障,按照“农村优先,西部优先,少数民族地区优先”的工作程序,覆盖城乡的中国校车体系应该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

  过渡时期内特别要强调不能因噎废食。各地不能一味地强调高标准,处处都按照欧美标准来,这样可能就会将许多本来安全的准校车挡在门外,结果就是封住了许多孩子的上学路,这显然也不符合初衷。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周洪宇

    目前,我国校车管理的责任主体还不明确、权责模糊,教育部门、交通部门、公安部门对校车管理存在混乱。这种状况急需尽快推动立法,明确其权利与义务,界定职责,理清关系。未来在做好校车硬件工程的同时,也需加强对人的生命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在中小学校开设生命课程,把交通安全及乘车安全纳入课程体系,唤醒师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也要加强校车司机的思想教育,让校车司机定期参加安全知识学习和考核。

  校车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千万家庭幸福的大事,更是牵涉到儿童生命健康的大事,国家、社会及家庭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搞冒进主义。如果我们有丝毫懈怠,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俞敏洪

国家对待校车的态度要是像对待公务车一样就好了,校车问题还是应该靠国家资源来解决。“政府应该少开点公务车或者是买价格便宜点的公务车,把剩下的钱来买校车。

其实,校车安全问题还折射出一种治理危机。曾几何时,超员驾驶,但依旧明目张胆;车辆破旧,但仍然大行其道对于这些早被察觉和发现的问题,为什么就一直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反而一任超载下去、破旧到底,直到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呢?

孩子的生命安全必须得到最高程度的保障,校车悲剧不能一而再地发生,上述深层次的问题必须被正视并切实地解决。希望全国上下将校车安全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做到防患于未然。为了祖国的花朵,为了下一代,请在校车安全上多做文章,多花心思。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