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预习到位 事半功倍

    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很多老师选择了讲读、提问、讨论、辩论等多种综合方式。对很多学生来说,语文成了他们开阔视野、自我创新的舞台。可也有部分学生上语文课成了录音机,听众或观众,很少有独特的体验产生,究其根源则是预习工作缺乏主动性和持久性。部分学生预习往往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地敷衍一番,应付了事,收效甚微。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呢?
    1、引导学生养成“笔墨随行,读顺读懂”的习惯,学会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文章只有多读才能领悟出文中的深层内涵。新教材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由名家名篇构筑而成的辉煌的文学殿堂,优美的意境,精彩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故事,前人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多种思索……文中渗透的文学和美学意蕴、厚重的历史底蕴,只有通过熟读才能体会。老师应要求学生读前先疏通课文,消除理解上的拦路虎。勤动笔,把查阅到的内容记录到书上或笔记上,使朗读畅通无阻。
    2、引导学生养成“综合思考、发现问题”的习惯,结合单元提示、文后练习考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新教材中虽然每课没有设置学习目标,但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每课的文后练习都对文章的重点作了暗示。每次布置预习时,可以结合文后练习布置相应的预习题,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疑问记下来。例如,八年级的专题“狼”中,有蒲松龄的《狼》、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关狼的词条、《狼和鹿》这四篇文章,学生预习时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动物?”“为什么狼少了,反而导致了自然的灾难?”等问题,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上课时不妨放手让学生进行辩论,并逐一剖析。这样的语文课能关注学生的需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启发他们的思维,学生拓展了知识,并学会了在辩论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的重点也在学生的辩论中悄然解决了。
    相信只要老师指导有法、检查有力,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预习工作,定会对文章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也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那么语文课上,每个学生都会成为课堂的主角。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崔家桥镇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