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德育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文/彭书云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一直以来国家、社会、学校都非常地重视,然而反思我们的德育现状却让人堪忧,因此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一直以来是德育工作者所努力探索的。为此本文进行 “无痕德育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学校各类活动之中;寓德育于生活之中,运用德育艺术技巧,把德育自然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一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多元的时代冲击着我们的生活,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急剧变革的人类社会给人们带来了茫然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我们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个性。时代呼唤德育,我们的学校德育该如何应对?反思我们学校的德育现状,让人堪忧,虽然老师们天天苦口婆心地教育,可孩子们却渐渐地远离道德而去。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这个成功的案例,给了我启示:成功的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传经送道,应该是春雨润物不露痕迹,一切尽在不言中。那么我又如何送学生一轮明月呢?于是我尝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运用德育艺术技巧,把德育自然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使之与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生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一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德育不是凭空说教,而是一种过程,只有经历这个过程,孩子才会有体验,有感悟,有收益。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证明,在活动中育人是德育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最喜欢的德育教材,也是一次次成功的德育实践。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没有布道式的说教,没有填鸭式的灌输,而只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要注重实践从,让学生亲身体验。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道德行为的实践指导,不能单靠课堂,还必须延伸至课外,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而传统的品德教学,学生的视界禁锢于教材,定格在课堂,切断了生活的渊源,使得教学进入了一片荒芜境地。英国学者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际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我国的德育工作者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指出: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此,我们决定以生活为突破口,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为无痕的教学提供丰厚的学习资源。

社会是大课堂,我们的学生长大后一个个都要展翅飞向广阔的社会大世界。作为五育之首的德育,更应为他们的成人打下基础。因此,我鼓励他们走向社会、观察社会,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用自己的慧眼分辨是非,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现实,为教学储存可贵的资源。

 “生活即教育通过让学生留心生活,他们就会拥有生活中源源不断的课程资源。因而,在把德育意图隐蔽起来的德育中,就有了游戏时的欢声笑语,谈天说地时的闲情逸致,游山玩水时的赏心悦目,烧菜做饭时的无穷乐趣,就有了无穷无尽的交流话语,课堂也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主体化

一句话,只要心中有德育这根弦,你就会把它自然而然地贯穿在各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一枝一叶总是情。而且天长日久,以细雨随风的教育方法,最终我们一定会告别万马齐喑的尴尬局面,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天地,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德育效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第二完全小学

 

                  研究员编号:GT7120166-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