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以课后任务为载体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力的探索

文/王平          

    一、 地位和作用

  课后任务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训练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课后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在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因为缺少自然形成的语言环境,因为课堂教学本身的容量限制,更因为现代教学改革的客观需求,使课后任务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巩固、扩大和延伸课堂教学成果的积极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和欠缺。

  一是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明确课后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以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疑对课堂教学成果起到消化巩固的积极作用。

  二是扩大课堂教学的知识面,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课后任务不是简单重温课堂教学内容,而是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社会实践活动,突破课堂教学的容量限制,扩大知识面。

  三是延伸课堂教学的新领域,课后任务不是割断与课堂教学的联系,而是进一步拓展单一训练所无法涉及的新领域,即通过社会实践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 方法和途径

  课后任务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十分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因为主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都离不开社会实践这个中介和桥梁。由社会实践本身固有的特性和表现形式,可以找到课后任务在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方法和途径。

1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主动性,只是发挥主动性的程度有所不同,这是人所特有的能动作用之一,是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的,我们并不否定课堂教学,只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跟”的被动式教学深表异论。课后任务把课堂搬到广阔社会,教师更多更主要的是交代任务,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立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2 强调学习的目的性。任何实践都不是盲目的而是主体有目的的活动,这种目的性是人所特有的,规定了人对客体信息的有选择的接受,而且人的目的性越强,对信息接受的质量越高,因此,就教师来讲,课后任务的设计和布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以此为“纲”,引导学生纲举目张;就学生来讲,完全可以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而形成的目的性来安排自己的课后学习和实践活动。同样会取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3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有自己的规律性,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客观事物的表面,而必须深入事物内部本质,才能真正把握客观事物,因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大为重要。课后任务可以让学生从广播、电视、电影录像、书报杂志和网络系统中获取各种信息,但更应教会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归纳提炼资讯。此外,课后任务可以让教学双方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共同组织教学改革,师生之间,不同个性特长的同学之间,就教学问题开展专题讨论,互相启迪启发。相互思维不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4 营造学习的好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不受制于客观环境。课后任务要求教师布置学生的回家作业,应区别于传统的语教学,变书本到社会,变单一为丰实,变有限的情景模拟到身临其境的人文环境等等。

   三、 综合应用的把握

  以上我们探讨了课后任务在实际应用中方法途径的一般选择,特殊的情况是,每位学生的个性特质不一样,教学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彩,决定了课后任务实施的多样化,灵活性和融合性,要求我们综合把握。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课堂教学的主角是老师,学生被动选择,而课后任务则提供了课外实践的舞台,学生是当然的主角,教师的主导作用已不是走向讲台,而是幕后编导。因此,无论是课后任务的设计,还是课后任务的实施过程,乃至最终的检查验收,都应留给学生自主选择和表演的广阔舞台。

   其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质。这是因人施教的基本前提,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受环境的制约性,都与学生的个性特质有密切关联。综合应用课后任务,不同于传统教学,一是要设计多样性的任务,好比拼盘大菜,让学生各取所需;二是认同统一任务有不同的完成形式,重点检验学生灵活掌握能力;三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不同个性的学生兴趣点亦不同,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刺激学生,激发想象力,发挥创造性。

  第三要防止放任自流。课后任务适应教改方向,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必须坚持下去。但由于教学双方长期习惯于课堂教学,或是对课后任务的认识准备不足,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放任自流现象,因此必须加强课后任务的调查研究,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特别是教师的角色转换,不是任务轻了,而是责任重了;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建立一套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学生在课后任务的教学活动中,能不断得到检验、认同、激励和表彰。

                                  作者单位: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

 

                      研究员编号:GT7120166-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