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文/ 薛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是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 4/5 ,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

  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导疑。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作者: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平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