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历史教学中“疑”之我见

江苏省徐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庙中心中学    杜晔

《怀疑与学问》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它告诉我们只有常常怀疑、常常思索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在我们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完全可以以“疑”为切入点,抓住这一契机,通过“疑”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找到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对历史这门课程的感悟能力。

“疑”激趣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对于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无味,更无兴趣而言。 我们的新教材特别增加了“心得与疑问”这一环节,就是希望能够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写对知识的理解,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是发掘学生潜能、注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理念的一种方法,因为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的需求,平时要抓住这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 比如讲到彩陶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原始人怎么会想到用火烧泥做陶呢?学生议论纷纷总结出以下几种观点:
  (1)森林大火后,地面被烧硬带给人们的启示;
  (2)半坡人房屋中有火坑,火坑周围的土变硬给了人们灵感;
  (3)把泥土作成型用来煮粟,火烧之后便是陶。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重造出彩陶发现的过程。可见,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中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能激发兴趣,这是相辅相成的。巴尔扎克说,疑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并告诉学生应该学会不惟书,不惟师。在学生质疑探索的过程中,师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探究越深,兴趣越浓,求知欲越强烈,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也越高。这样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疑”解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思考便解决了困惑。如在学习汉武帝大一统时,学生很容易理解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但是对盐、铁官营政策不能理解。于是我就从盐、铁在古代的重要性说起,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政府要把这两项权力收归中央?”抓住这一切入点,启发学生讨论、解惑,达到认识盐、铁官营必要性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跳离教材,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对内容材料提炼加工,以他们原有的知识为依托,通过合理地想像、思考、分析,最后推出结论。它远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原因,再死记硬背结论的效果要好得多的多。因为这是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结果,印象深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及概括能力,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随着解决问题的次数的增加,学生的才能也就不断地增长了。

“疑”提升

前段时间学生马天找我聊天,告诉我他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不知能不能通过书信方式反映给有关部门。我让他将疑问告诉我,原来是这样:(他在日记中写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明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67页倒数第8行说:“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对这一说法,我觉得不够准确,有必要探讨。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国家和地区是不同的,国家是能独立行使主权的政治实体,有明显的国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而地区是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所属之地。很显然,郑和所到过的这30多个地方,有的是国家,而有的则是地区。我通过上网、翻阅书本感觉67页的倒数第10行说他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描述是正确的。奇怪的是同在第67页里,一会是“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会是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就会使大家犯糊涂,感迷惑,易生混乱。到底是“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呢,还是“30多个国家对?再退一步说,要说成是“30多个国家,就把67页的倒数第10他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和和地区中的地区去掉,如果要说成是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应在67页倒数第8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中加入地区二字,最后变成: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

我看完后他问我有道理吗,我仔细想了想还真有点道理,并且他也找到了依据,我是既佩服又惭愧。佩服的是才七年级的学生竟这样用心;惭愧的是教了这么多年,我竟然没有发现这一问题。这难道不是思考、质疑的结果?难道不值得作为教师的我们深思吗?可见有的学生已不再仅仅是提出个别问题,而是深入到对教材的质疑,并且主动翻阅资料查找证据,这让我太欣慰了,同时也让我体会到我们教学的最大收获不在于收获一个结论,而在于收获一种理念,收获一种遇到问题能善于用科学的方式去解决的想法和能力,收获一种能把想到的东西做出来,把做好的东西写出来,把思考、实践、总结、写作结合起来的学习习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试想如果我们能将学生也引上这条道路,我们的幸福指数不就大大提高了吗?

    当然,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注意科学性、有效性、层次性、难易度适中、学情等情况,不能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认知的进一步需求。另外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提出疑问,发表见解,保护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