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文题教学

  文/彭小燕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举纲张目”,因此,文题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偏颇。那么,怎样从文题入手,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有益的阅读教学呢?

    一、因题设疑,以疑启思,激发兴趣

    学过教育心理学的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之。教《中国石》时,我诱导学生,石头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你能说出一些石头的名称吗?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被边防战士称为“中国石”,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呢?它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中国石》告诉了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通过这样设疑,题目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学生探求的欲望被激发起来,在此基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学生对小姑娘发现石头的形状像雄鸡,而“我”由形似雄鸡联想到祖国的版图,定名为“中国石”的经过,读得特别津津有味,对战士们以“中国石”寄托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思产生了共鸣。

    二、理解文题,抓住线索,把握重点

    一些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通过理解文题从而理清层次,明确文章重点。如《登山》,老师一般在解题时,只是说课文写列宁走过险路登山,让学生思考列宁为什么要走险路登山?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叙述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的段落,学生马上发现这些段落只是全文的一半内容。这样,学生有了疑惑。然后我又让学生在余下的段落归纳还写了什么内容?很快,学生概括出课文还写了日出景象和列宁毅然决然走险路下山的事,让学生找出描写列宁走险路的句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列宁的言行,体会小路的险,感受伟人的勇气和魄力。

   三、吟诵比较,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反复诵读,能逐层剥开语言的外衣,进入知、情、意、思相互交融的阅读境界,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文题教学也需要而且必须吟诵。《劳动最有滋味》这个题目,我读了三种语气让学生比较。先读成一般的陈述语气很平淡,表现不出作者鲜明的劳动观点,疑问语气也表达不出作者坚定的劳动信念,只有感叹语气才能准确地表现作者在劳动中获行的滋味和乐趣的感情。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比较三种语气的差别,确定朗读课文的基调。

     总之,我们重视文题的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湖南龙山县召市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