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谈初中《思想政治》自主性课堂教学

/侯仁佩

自主性课堂教学是指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传统的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教案上和教材上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自主性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通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初中思想政治学科建构自主性课堂教学,旨在通过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的发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激发参与激情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合作学习是把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作为资源开发.以多边互动.有效组织教学交往为主要特色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对论,探究:例如,在教学《自我新形象》中应该追什么样的星和怎样追星的内容时,可以列举周杰伦、谢廷锋等明星,并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思考。

(1)我们可以学习他的”-(2)我们可以欣赏他的…(3)我们应该批判他的…接着,让学生根据两位明星的情况.以及了解的其他明星的情况,议一议:我们应该追什么样的星:应该怎么追星?

学生对音乐和歌星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人生阅历,价值取向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一样: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学生间的知识,能力得到互补;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很多同学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后,学生得出了下列结论:第一.应该追德艺双馨的明星:第二,人无完人.偶像也不例外.我们应善于从不同榜样身上学习不同的优点,不断完善自我:

二、鼓励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度和参与度。在创新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表现出热情,活跃,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1、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训练

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创新,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创新,在尝试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原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通过运用理论分析实践,运用实践论证理论,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并提高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2、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鼓励学生不断制造“闪光点”。

学生的“闪光点”是创新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有效的实施创新教育,并鼓励学生不断的制造“闪光点”;

三、引导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学校学习仅仅是学生漫长学习生涯的一个短暂的阶段.学生要能够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需要。必须具备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并坚持终身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多媒体技术由于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以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各种知识信息,不仅有利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因特网的出现,使学生拥有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而且改变了学习的内涵,学生可以将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交给电脑,学生只需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原理,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和运用知识,而这些知识和能力,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另外,因特网的运用,对于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开展研究性学习,都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学校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个短暂的阶段,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人类必须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建构自主性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作者:贵州省石阡县大沙坝九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