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个性释放的舞台
2012-08-13 11:13 2012年8月13日今日文教A19版 王天赋
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一中 王天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 反复朗读,走进文本
每篇文章的课前预习,都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做好朗读要求。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对一篇文章第一遍的读,要画出生僻字、不理解的字词,并通过查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解决。这一遍的读是最基础的。二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感情。通过第二遍的读,整体感知课文主旨,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与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懂文意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把握,这是进一步解读文本的方向。因此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非常关键,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指正学生的感知、理解正确到位。三读课文,读出感悟、启迪。第三遍的读,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产生“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鸣!这一层次的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同、对生活的认识层面不同、与课文的对接点不同,感悟也就会各有千秋。
二. 字斟句酌,感悟文本
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词、句、段,读一读,写一写,谈一谈。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我的学生们已本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养成了对课文作批注的良好习惯。大部分学生在批注课文时,或对文本字词用法,点评其精辟而不可更换;或是就文本精彩句子,谈其精妙不可或缺;或就事论事,在原文中深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或是别出心裁,用点儿修辞,使批注同样具有了艺术性;或是深入内容,品人性、赏风格,批注犀利,极有见地······
三. 入情入理,化文化人
阅读教学就是从一个“字”、一“词”、一个“句子”入手,踏踏实实地品味语言,从中品出“工具”品出“人文”。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从固化的文本中有所悟,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有所为,最终为现实的学习、生活服务。只有把固化的文本与鲜活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学生才会有了熏陶,有了素养,有了能力。
“化人”即学生通过解读文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感悟,并把这种感悟活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化文”即学生能把自己所学、所思、所感写下来,形成书面文字,最终落实到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写”上来。
四、个性解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个性解读文本,不是无原则的解读,解读要有尺度,要立足文本。个性阅读需要理性辩证的思考,更需要全面反思,认真纠正。
个性解读中难免出现认识上的偏失和错误,老师不能“好好先生”。不能无原则地鼓励。错就是错,要及时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学生对文本的穿凿附会的认识和评价,一定要予以否定。对准确的、有创见的发言要及时表扬激励,对有明显偏差的观点要及时点拨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