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如何应对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凤冈县崇新中学      丁应模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不同程度地改变,但不难发现,在农村中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口语的培养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个个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中学生,竟然不会“说话”。这种尴尬境地,确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这里的误区在哪里?问题又在何处呢?

一、传统教育的影响

我国从科举制度开始,应试教育沿袭至今,各个历史阶段都跟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大批学生的口语交际难以适应社会环境。解放前,一张试卷定终身,解放后,从小学升学考试,一直到中考、高考、哪一级考试不是被程式化、量化了呢?哪一级考试又会考口语交际能力呢?招生办以当年中考成绩、高考成绩排名次;考研室以一张试卷衡定教学质量,学校以考试成绩排名定奖励,社会以考试成绩评价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家长以能否升入名校作为对其子女成绩优劣的评估,结果是“胜者昌,弱者伤”。而那些丧失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学生,只有在走向社会、走了工作岗位后再来弥补这一空白,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绵绵遗憾和悲哀。

二、教学观念滞后

由于陈旧的学校教育机制和评价体系的束缚,多数教师在教学中管窥蠡测。即使在今天的课程改革中,仍有部分教师看不清教育发展态势,“穿新鞋,走老路”,在思想上并不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培养,认为是无需花费力气的事情,甚至将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避而不谈的大有人在。其实,恰恰在这些不起眼的事情上隐含着语文教学改革最重要的课题。

三、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多数中学生对学生语文产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不愿说、不愿听、不愿读、不愿写的腻烦心理。对语文的材料的感知、揣摩,持闭而不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害羞、缺乏胆量,在小环境中稍有表露,在公众场所下就会瑟瑟发抖,即使肚子里有货也倒不出来,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失去“辩“人热情和勇气,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心理发展是畸形、扭曲的。培养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一次重要衡量标准,是中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语文课改的重要内容。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阅读、写作紧密结合,势在必行。

首先,以人为本,分析教育对象的利弊条件。从思维能力看,他们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具一定水平;从心理角度看,他们处于新世纪,思想活跃,吸收外界信息的渠道多、范围广,自我表现欲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面子观念强了,自尊心常向虑荣心方面倾斜,生怕说错话就被别人嘲笑,往往因此畏缩沉默。作为教育者,要因人施教,分析、研究每位学生,找准切入点,只要教师“千呼万唤”,其“琵琶声”定会悦耳动听。

其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长期训练。对新生,每次课前要求一位学生作23分钟自我介绍。对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应多形式、多层面,在关键处为深长营造说话的环境,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要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到二、三年级,可根据学生的认识组织辩论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此项工作,语文教师应该常抓不懈。

再次,培养、提高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妨借鉴“八说”:①照本说---朗读、背诵;②对答说---质疑、释疑;③复述说---听读;④变通说---说图、辩论;⑤对照说---讨论;⑥表演说---讲故事,演节目;⑦想象说---扩展材料、口头作文;⑧即兴说---讲话,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