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数学课堂点滴谈

 文/成春燕

    从事数学教学已有几年,常常会思考如何才能上好一堂数学课?如何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以下就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好情境,好开始

数学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是一门望而生畏的课,抽象,难以理解,其实并非如此,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特别是小数数学很多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数学书上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情景图,我们应该好好的运用起来。一年级书本上的很多情境图都非常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像是摘苹果,小猫吃鱼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凑十法”中的分牛奶的那个情境就很好,很能让学生想到“凑十”。

但是,有的学生是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而有的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认知水平也有所不同,假如教师不假思索都用同一个情景那就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情境,不能一味 的用书本上的,所谓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真的很重要,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怕学为乐学,更能让学生感受学生,靠近数学。

二、激兴趣,找动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兴趣的欲望。那如何让学生不喜欢的习题变得有吸引力,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何让孩子们喜欢做题目,那做为老师在题目的安排与选择上都要花点心思,要对班上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在解答过程中要让学生提出各自的解题方法,无论是对是错,是繁是简,老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回答,耐心的倾听,都应该板书起来。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要多一些关注,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鼓励,多表扬。

让学生对练习有兴趣,不是说就一定要让孩子都能把习题都做对才有兴趣,有些老师在学生做题目前就有很多顾虑,怕学生看题目不够仔细,理解能力不够之类的,所以在学生做他们之前或是在做题目的时候就不自觉的提醒学生哪道题目要注意了。这样一来就糟了,原来好好的一道题目就被破坏了。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所以这个探索的机会一定要留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成长,当然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例外。

三、有分层,寻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班上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我们应该在设计问题时做好分层,设计适合各种学生的问题,让暂差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然也要关注到其他的学生,设计练习时同样也要注意分层,课堂上可以设计挑战题,让那些“吃不饱”的学生得到很好的提升。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责任重大,带着家长的期望,带着社会的重托,那我们就要把教书当成是自己终生的一分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成。

           (作者单位 : 浙江省义乌市赤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