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刍议

廖宝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提问艺术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充满诗意,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也是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就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方面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浅析数学课堂提问中的不良提问。

1、提问教学情境的数量过多。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过多,导致学生上课时只关注教学情境本身,而不关注教学内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情境并非多多益善,而应该保持一定的量,对问题应精心设计、合理部署,应恰到好处。

2、提问类型简单而机械,缺乏启发性。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有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问人“是”、“不是”、“对”、“不对”等,如某教师再在讲完正负数之后有如下一段对话:

老师:2是正数吗?学生:是;老师:-4是负数吗?学生:是。

以上对话,师生间的问与答属于简单的、枯燥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不经思考就能立刻回答的。教师仅仅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使整节课徒具繁荣的外表,华而不实,从而使师生间的“对话”流于形式。

3、提问表述,含糊不清。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例如教师在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什么?”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这位教师在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提出了“解应用题关键要抓住什么?”这个问题答案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抓住数量关系;一种是抓住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因而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刍议4、问题设计无梯度,缺乏针对性。依照教学规律,成功的数学课堂提问应当是从学生的优、良、中、差的实际出发,提出层次分明而又有激发性的问题,然而在课堂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出现了教与学相脱节的现象:教师所涉及的内容呈现少数优等生可以“吃得饱”: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却“吃不了”的情况。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述“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时曾出示过这么一道题: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做一个矩形ABCD,其中ABAD分别在直角边上。设矩形的一边AB=xm,矩形的面积为ym2,求y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教师从出示问题到让学生回答,前后不足五分钟,提问时连续抽查4名同学均未能回答完整。问题就是提出问题门槛太高,不是由浅入深,启发性不强。

5、提问缺乏想象空间。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可是有些教师主宰了课堂,把学生视为单纯的提问对象,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完全是由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地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更不想问了。智力发展受影响。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问题趣味化、新颖化。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创设情境,激活数学思维,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教师教学“最小公倍数”,在导入环节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海边有一个小渔村,村里有一老一少两个渔夫,同住一个房子里。41日那天,他们开始打渔,老渔夫连续打3天,然后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连续打5天后休息1天。有位朋友想趁两人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这位朋友应该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们俩?(黑板上挂出5月份日历),面对这趣味题目,马上激起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师引导点拨下,他们主动思考其中蕴含的教学规律,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

2、营建探究环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提问的过程是诱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自己问、学生答;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地视为被提问的对象;而应视为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学会学习。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用教师的教学机智营造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设疑问难,启发思维,而不是简单的提问,“是”或“不是”的回答问题。而应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使每位学生都有“发问”的机会、时间和场所,使每位“发问”的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热情、信任和尊重,从而受到鼓舞,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提问要精和准。⑴“问点之矛”要投向关键处。如《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导入设计,为深入研究有关圆的知识做准备。电脑出示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和五边形。

师:“这些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平面图形,如何将其分类,可以怎样分呢?

生:分成两类,圆是一类,剩下的图形为另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圆没有边、角,而其他图形有。

师:圆不是没有边,其实是围成圆的线与围成其他图形的线不同罢了。那么,它们各是由怎样的线围成的呢?

生:圆是弯的线围成的,而其他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师:这条弯的线是“曲线”。(板书:曲线),也就是说,圆是且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圆)……

通过几个点拨性的问,使学生对圆有更深的认识,并对圆的探索发生了兴趣。

⑵“问点之矛”要投向变通性。当学生在掌握一类题目的基本思路及解法后,可以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方式提问,培养学生灵活解题思维。

如问题:“抛物线y=x2-(2m-1)x+m2-m-2x轴有没有交点?

这里,教师可改为提问:“你能把本题改编成一元二次方程或二次三项式的求值问题吗?”这样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的学习境界之中,从而沟通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三项式和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归纳出△=b2-4ac在不同数学知识中的广泛应用。

4、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深度。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必须使问题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律。例如,前面讲到求y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因为该问题中的矩形的面积为y=AAD,而从已知条件中能够看出的是只有AB=xm;于是学生要解决问题的思路便陷于僵局;导致课堂氛围的不和谐。若是将原题中所问的单一问题,改为如下两问效果会更好;

⑴设矩形的一边AB=xm,试用Z的代数式表示AD边的长度。

⑵设矩形的面积秋ym2;求y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从认知的角度上分析,全体学生都会想办法应用相似的知识将线段AD的长用Z的式子表示出来,然后老师将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地连接起来,从而使学生的认知逐步深化。即可以导出结论:AD=40-0.8x;第二问中y=AB×AD=x40-0.8x=-0.8x2+40x便可以成章了。使本是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变得不难不深了。

5、针对学生错误或模糊点提问。针对学生常出现的错误,从其认识上的模糊处来提问,让学生从正确与谬误的比较中辨是非,利用反差效应突出体质差异,从而提高思维的精确度。例如,讲圆心角与所对的弧弦关系时指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度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教师不妨这样问:“性质中,为什么要有‘在同圆或等圆中’的限定呢?如果没有这一限定,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是否还是一定相等,所对的弦是否还是一定相等呢?”教师的反诘,使学生产生了疑点,必实事求是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性质的内涵。解决了一个知识点。此外,在教学中采取“纠错”训练,希望借助于“错”业激思,在思疑中启悟;由错反思,在联想中领悟;由错导思,在发现中顿悟。如:用代数式表示“ab的平方差”,学生出现了错误回答:a2-b2,教师回问:“ab两数的差的平方又是怎样表示呢?”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便很快明白了结果。

总之,课堂提问的技巧按课堂题材的不同而应采用不同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洑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