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放飞心灵 大胆创作

/纪晓英

摘要:

现在社会提倡人性化教育,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作为美术教师要改变美术教育只注重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观念,要深入儿童的世界,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体验、需求和愿望,使他们能大胆地创作,大胆地抒发。

关键词:

人性化教育、情感、体验、平等、参与者、合作者

 

儿童的可爱之处在于他们有一颗天真的童心。优秀的儿童绘画则是儿童情感大胆而真切的流露,是他们心灵的放飞。给人一种稚气、天真、可爱的美感,这也正是儿童画最动人、最精彩之处。这些美感是需要教师去充分挖掘,也是需要学生尽情发挥的。作为教育者,应该意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是成长中的人,是独一无二的人;应该意识到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

现在社会提倡人性化教育,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又针对人的情感、感性。儿童在参与美术活动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借助美术的形、色、质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观念,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或是以“像不像”为准则去要求儿童。忽视了儿童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势必会扼杀儿童天真活泼的心灵及其大胆创造的能力,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按新课程标准要求,降低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难度,深入儿童的世界,了解并尊重他们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呵护了学生的绘画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一、尊重儿童的观察特点进行引导

  儿童的观察与成人不同,往往是从对象的局部再到整体,随意性的观察方式占了主导地位,而后逐渐提高有意观察的成分。他们在观察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具有诱惑力,令他们感兴趣和功能显著的部位上,对整体和全局却无意识注视或顾及不到,这是儿童观察的特点。而这种观察方法恰恰是美术老师和美术教材所忽视和否定的。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美术教学所要求的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对儿童来说往往难以做到,即使一时勉强做到了,也使儿童画失去了应该有的稚气、天真、可爱的美感,变得呆板、乏味。如果我们转变观念,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那么儿童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恰恰是儿童抓住了主要的,简化次要的,突出特点而不是面面俱到的精彩之处。例如,儿童画人,他们的着眼点往往是在人的头部,将其大胆地夸张,变形,而身体则被忽略,甚至画得很小,但整幅画的效果却是有张有弛、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明显地反映了儿童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特点。

  根据以上所述儿童的观察特点,我在辅导儿童作画的时候,既注意到他们的这种情感特征,又积极发挥自己身为教师的引导作用,逐步地提高儿童的作画水平。例如,我在辅导儿童画“猴子”的时候,发觉有的孩子总是忘了画尾巴。怎么会这样呢?经过我的观察、分析,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他们喜欢的是猴子的机灵,调皮,所以只注意观察猴子调皮可爱的容貌和灵活的四肢。于是,我抓住儿童往往把注意力容易集中到具有诱惑力,感兴趣和功能显著的部位的特点,着重从猴子尾巴的有趣功能出发进行演示辅导。我画了猴子用尾巴进行拔河,猴子用尾巴倒挂树上荡揪千等,画面着重夸张了猴子的尾巴,把它画得又粗又长。结果,忘记画尾巴的事没有了,有的孩子还专门通过描绘猴子灵活可爱的尾巴而使画面充满了生机。

二、 尊重儿童的绘画特点鼓励创作

    在作画过程中,儿童与我们成人相比有他们独特的表现手法,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法是儿童画之所以产生艺术魅力的源泉。这也是我们教师在辅导时需要好好把握的。

  例如在色彩上,儿童都喜欢鲜艳的色彩,年龄越小,表现得越是突出,当他们遇到有兴趣的地方时,不管合理与否,都要力求进行完整的表现。我在辅导《神奇的大树》这一课时,一名学生画了很多的椭圆形的树叶。他的这些树叶并非像我们成人的表现手法往往以深绿、浅绿来画,而是以儿童对色彩独特的表现手法,在画面上什么颜色的树叶都有。对此,我当场给予了肯定和鼓励。结果是这张题为《美丽的小树叶》的作品在河北省组织的儿童绘画大赛中获得了银奖,它的艺术效果和主题思想都是很令人感动的。

  又如在比例上,由于儿童的头脑中对物体的大小、长短、宽窄等有所认识,但对其间比例关系不会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判断,故所描绘的物象往往比例失调,甚至与现实对象的比例关系正好画得相反。对待这类作品要作具体的分析,要把强调儿童内心感受,表现生活经验,很好体现主题的作品和那些主次颠倒的作品区别开来。因为儿童观察的着眼点是从兴趣出发的,表现的是自己真实的情感,因此,往往会颠倒对象的比例关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加以强调而画得很大,但这类作品有时会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例如,一年级的一位学生曾画了一幅题为《捕蚊子能手》的画,画面中的小蜻蜓全都是大肚子,两对小翅膀似乎带动不起如此庞大的身躯,孩子的解释是蜻蜓吃得很多肚子被胀得很大。这种比例“失调”是孩子对主观感受的表达。有助于主题的展示,恰好是儿童画可贵的地方,我及时给予肯定及鼓励。

    线条是儿童认识绘画的第一信号,也是用于描绘的主要手段。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运笔、运力的绘画技能较难掌握,故所描绘的事物往往会变形,似像非像,似是而非,这些现象我在教学中没有简单地认为他们画得不对,而是尊重他们,并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画完,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之后,我发现这是很有童趣的画面。

三、 尊重儿童的兴趣特点激发创作

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有的儿童喜欢绘画,有的喜欢手工,我们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使儿童的特长充分发挥。如我在上第四册《雄伟的长城》一课,我抓住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成手工组和绘画组,两组进行比赛,看哪组的作品完成得又快又好,为了集体的荣誉,同学们都十分认真,绘画组的同学注意到了构图,手工组的同学自觉进行了分工,有的剪烽火台,有的剪城墙,有的负责用沙石垒崇山峻岭,植树造林,全体学生都行动起来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集体创作比赛中,最后,两组分别把作品连在一起,这样两件完整的长城作品就出现在眼前,他们集体创作的长城,无论是手工,还是绘画都是雄伟壮丽的。这种尊重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使教育既面向了全体,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又如欣赏课,很多老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于是,许多老师感叹:欣赏课难上啊!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怎能用教学参考用书上的简略文字代替学生们个性化的体会呢?美术《课标》也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其实我们的欣赏课完全可以尊重学生,让学生先说,老师后说,转换一下师生角色。如《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九年义务教育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第十二册第10课。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请同学自由欣赏,可互相聊一聊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学生自由读画5-8分钟。 然后课件出示话题:(1)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2)作品给你什么感觉?(3)你喜欢或不喜欢哪几件作品,为什么?(4)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雕成的? 下面是摘录学生答案 

1、我喜欢《玛格丽特公主》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是油画作品,画上的公主神态冷傲 ,高贵,她的衣裙很漂亮,很华贵。

2、我喜欢《新鲜的鲱鱼》,这幅画上的小姑娘跟玛格丽特公主不一样,她的衣着很朴实,不华丽,眼神带有几分忧伤,很象《卖火柴的小女孩》。 

3、我不喜欢《国王和王后》,它雕塑的太简单,衣服、头发都没什么皱纹,颜色也不好看,很土。但他让我感到一种威严和权力。 

4、我知道《大卫》是世界上很有名的一件雕塑,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没穿衣服?他在做什么? ……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有的说见解、有的提问题、有的做补充。他们宛若一群艺术评论家,这不正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吗?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让他们的心灵借助画笔在这里放飞,让他们的情感借助课堂尽情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