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是非成败李鸿章

               李淑彩

李鸿章及其生活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驳陆离,因而人们评价起来众说纷纭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鸿章作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长期蒙受“卖国贼”之评价。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这位备受争议的清末重臣的地位也逐渐获得一些较为公正的评价。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在我看来,中国的失败,败在制度,而不能说是某个人的问题。就像黄仁宇说的,中华帝国已经到达它的极限,社会的混乱,体制的臃肿和低效,都使大清国无法挽回地朝衰败的方向行进。在那种大环境下个人的所作所为即使短时间内起到一定作用,但最终不会有多大影响,不会改变整体的趋势。而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 绝不是一个无才无能之徒,相反,以汉人出身在清廷位极人臣,权倾一时,绝对是个厉害的人物。
    其二,清政府在贸然宣战外交失策的情况下连续多次战争败北,在此情况下,签订合约挽回一些可能更坏的局面是当局者的唯一选择。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用现今社会情况的标准衡量清末的人无疑是极端荒谬的。而宣称“无论是谁只要去签这些东西就是卖国贼”更无疑是站在一个无理性的,狭隘可笑的角度来看问题。对待任何历史问题,都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其特有的历史背景。签订这些国耻条约,是历史上所有战败国的必然,就像过去19世纪后期的法国,二战的德国一样,是唯一的选择,谁也挽回不了。李鸿章不是傻子,作为一个饱读诗书,信封孔孟之道的读书人,他明知道这是千古难遇的头号黑锅还最后去签,就说明了他这个人的可佩服之处!当务之急,作为清朝政府来说,唯一的出路就在于签订一个拖延回转的合约,避免更大的外敌入侵的灾难。这样丧权辱国的历史,让李鸿章他们那一代人赶上,只能说是人生的不幸。正如李鸿章对自己作为所作出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总之而言,李鸿章只是一个时代性的悲剧人物。生于大清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每次总是出现在国家有难之时,每次总被国人误解,这也是在中国,评价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很容易也很艰难的原因。但不可怀疑的是,李鸿章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