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今日文教电子版>>

2012年3月19日今日文教封面至封底

 2012年3月19日今日文教封面至封底 封面

2012年3月19日今日文教封面至封底 封二

2012年3月19日今日文教封面至封底 封三

       祝贺北京教育丛书《童谣编织七彩童年》出版

祝贺

      北京新童谣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唱响北京,享誉全国,是坚持“三个面向”,与时俱进,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现代化教育的有益尝试,已经成为宣师一附小和西城区的教育品牌。该书全面展示了10年来杨英校长带领全体师生“唱响北京新童谣、建设学校新文化、促进学校新发展”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成果,体现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也反映了一名新时期首都基础教育工作者传承民族文化,推进教育创新的高度自觉。
相信该书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将起到有益的学习和借鉴作用。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委书记   张军
 
      童谣是人生交响的第一乐章:用纯真的童心抒写,用稚嫩的童声咏唱,让睿智的童趣飞扬······而我在用心谛听、用情领悟那课堂上、校园里、家庭中、社区内唱响的童谣时,看到的是一位好校长办出一所好学校、一批好教师培育一批好孩子,和许许多多充满爱心的教育工作者与文化工作者为人才成长与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厚重的基石。
   ——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方

       童谣展七彩,阳光照百花,好听又好记,教育一奇葩。
  ——贺杨英校长《童谣编织七彩童年》出版。
 ——北京市文联副主席  赵书

 

2012年3月19日今日文教封面至封底 

2004年央视主持人董浩、民俗专家赵书和诗人闪世昌热议宣师一附小新童谣,出谋划策

        我对童谣爱读,爱唱,爱写,爱传

             ——《闪世昌童谣作品精选》自序

            宣师一附小童谣课题顾问  闪世昌

追溯歌谣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发现人类文明初始的足迹。上古时代的歌谣《农家谚》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马溅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晒麦。”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风、雅、颂中的就是当时的歌谣。孔子就亲自采集过歌谣并乐于传播,如:

一、萍实童谣  

楚王渡江得萍实,(萍实,江河中萍草的果实,是楚国的吉祥物。) 

大如斗,赤如日,

剖而食之甜如蜜。  

——《孔子家语·致思篇》 

 

三、孔子听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孟子·离娄上》 

注释:沧浪,水名,是汉水的支流。濯我缨,濯,洗;缨,系帽子的丝带;清洗我系冠(帽子)的丝带。浊,浑浊,水很脏。

歌谣通俗易懂又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人们喜欢用歌谣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如《远亲不如近邻》: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宅,八百买邻。有无相通,缓急相济;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终身让路,不枉百步。(根据《养正录·和邻》节选编辑) 

童谣是指儿童传唱的歌谣。童谣从总体上说属于民间谣歌,更具有民间文学的色彩。我国的童谣源远流长,伴随着民歌民谣的发展,童谣成了借孩子之口不翼而飞、不胫而走的宣传鼓动的舆论工具,特别是在非常的历史时期,那些在社会上传唱的童谣,或服务于生产变革,或服务于政治斗争,以至引起社会高层人士的重视,竞相组织一些文人墨客创作童谣鼓励孩子们传唱。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入心腑,------”(见《野获篇》,作者明·沈德符)

我国古人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也喜欢选择近似童谣的形式,如《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昔梦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幼不学,老何为?

 

                          (南宋 王应麟)

又如《弟子规》:

虽贵端 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这不正是今日“北京精神”包容的渊源吗? 

最近,有一首流行歌曲,寥寥数语把童谣的歌咏形式和历史作用说得一清二楚:

童年的歌谣,孩子的歌谣,能把嗓子喊哑的歌谣,可爱又可笑------”

长久的歌谣,古老的歌谣,一部一样重复的歌谣,永远不会老。

传说的歌谣,车轮似的歌谣,从很远很远的过去驶上立交桥------”

   我是个教师出身的诗人,我喜欢歌谣,尤其喜欢童谣,这些年结合深入到北京宣师一附小开展北京新童谣活动,创作了几百首歌谣。今年三月五日是学习雷锋精神纪念日,宣师一附小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朗诵了我发给杨英校长和张玲副校长的一首新童谣:学雷锋

题记:为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字进入第50周年而作,愿与少年儿童共勉。

                                                  闪世昌

湖南娃,辽沈兵。绿军装,红五星。方向盘,手中握;座右铭,螺丝钉。他最听,党的话;他最喜,祖国荣。干一行,爱一行;对工作,必求精。他的情,人感叹;他的事,人传颂。他的心,明亮亮;他的话,响铮铮。尚节俭,戒虚荣。他最爱,把人助;他最恨,把人坑。明是非,懂爱憎;知荣辱,界私公。做好事,不留名。他有名,他有姓,他的名字叫雷锋。牺牲时,很年轻,永远活在咱心中。学雷锋,见行动,弃恶扬善乐融融。学雷锋,见行动,争做北京好儿童。

我得知这个消息,深受鼓舞。 

现在,在杨英校长的鼓励和支持下精选其中的一部分编辑成册,以飨读者,特别是可爱的孩子们。

    

                              闪世昌  

 

 

2012年3月19日今日文教封面至封底 

拿到《童谣伴童年》校本课程课本的孩子们

    浓墨重彩新纪元

      诗/闪世昌

   师资勤颖重科研。
   一个理念升素质,
   附件精装②美校园。
   小中见大爱心暖,
   特中守常③德为先。
   色彩斑斓旗一面,
   浓墨重彩新纪元。
 
       注释: ①逾百年,学校的前身“三圣观小学”建立于1908年。②附件精装,学校建有学生机房、教师电子备课室、学生电子阅览室、电子音像室、学校校园网、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电视演播室等电教设备。是北京市第一批电化教育优类校、第一批电化教育鲜花校。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即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③守常,恪守原则性的常规。
 
      
后记:这首藏头诗是2004年4月10日,在应邀参加该校“北京童谣校园文化”讲座时即席之作。当时新任校长杨英女士将她主持的“情感教育”课题与校园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大力开展了引导学生继承与发展北京童谣的活动,开设了《北京童谣》校本课程,引发了强烈的社会效应。

 

2012年3月19日今日文教封面至封底 宣师一附小新童谣课题成员与专家赵书、闪世昌、万福合影

2012年3月19日今日文教封面至封底 封四

从“三圣观”小学到新童谣活动策源地“宣师一附小”

             闪 世 昌 

右安门内大街北起牛街南,南至右安门。因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兴建右安门得名。 清末称右安门大街。 

  右安门内大街南樱桃园十字路口往南西侧有北京印钞厂。源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兴建财政部印刷局,印刷纸币、邮票等有价证券厂东墙外旧有三圣观也是在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在三圣观寺庙内创办京师官立第二小学堂 ,是该地惟一一所公办小学。这一厂一校也算是当年右安门内的两件盛事。

2012年3月19日今日文教封面至封底 

 

   三圣观原貌

(宣师一附小   供稿)

此后学校的校名几经改变:京师公立第二十五初等小学校、京师公立第三十国民学校、京师公立第四十一小学校、北平特别市公立第四十一小学校,又改为北平市三圣观小学、北平市第十一区第十三、十四保国民学校、右安门后身小学。但人们最习惯最乐道的还是三圣观小学。著名国画画家胡佩衡(1892--1962),22岁时曾任北京三圣观小学教员。1919年后任北京大学画学研究会山水画导师。另一位被誉为老北京风情画第一人的画家崔铁成1942年生,自幼酷爱绘画,7岁时上了三圣观小学校名已改为“右安门后身小学” ,但他回忆自己的童年学历,还是亲切地称之为三圣观小学那时候,他唯一的骄傲就是画画好,这是全校师生都公认的。为今日的辉煌——创出北京风情画派的绘画技法,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绘画展并获奖,作品被国务院、中南海等收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54年三圣观小学从街西迁到街东,更名为宣武区第二中心小学;1956 年改为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之后于1958 年依据师范学校由各区兴办的原则更名为“宣武区师范附属第一小学”,系区重点小学。1969 年曾改为右安门大街第一小学,1987 年又恢复现名。

2012年3月19日今日文教封面至封底 

 

   (        绘)

2002年起,宣师一附小在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支持下,通过校本课程,构建新童谣文化,命名为“童谣伴童年”。现在“新童谣”活动已经辐射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明快亮丽的办学特色。新童谣文化作为德育的载体、陶冶情操的平台,给学生带来了快乐、自信与成功,给教师带来了探索新途径的勇气和热情,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长点。 

从宣师一附小起步的北京新童谣活动,经北京市党政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及时正确的引导,迅速发展为覆盖面广、热度很高的群众性的文化现象。为此,胡锦涛总书记给与批示:“北京此事办得好,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三贴近’的精神。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举一反三,创新更多的教育途径和方式。”正是:“德育不能一根筋,要让学生觉得亲;与时俱进谱新曲,教育途径要更新。” 

2004年北京童谣唱响校园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最佳活动;2007年参加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设计征集评选活动构建新童谣文化被评为一等奖;2007年“构建童谣文化”——获市级首届中小学德育成果奖,同年6月北京童谣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为北京市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单位;20082月北京童谣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师一附小名师荟萃。体育石荣贵、音乐王丽龄 、语文张光、刘敏贞、数学章旭昭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教育教学中注重个性差异,搭设师生心桥,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章旭昭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就是爱学生,疼爱智商低的学生,因为他们自身没有错误,只是先天不足。教师应当给他们一把金钥匙,一把特殊的金钥匙,来开启知识的大门。在教育教学中,要有一种宽容,搭建教师和学生永恒的心桥,要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今天宣师一附小的师资培养工程依旧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们传承前辈“扎实、朴实、真实”的教风,以学生发展为己任,重塑其生命价值。涌现了一批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紫金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如罗兰等。  

毕业生王玥是2007北京公交集团公司级先进车组1044129“民族团结模范号车组”的主力,在接受《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七日七频道》采访时,代表宣师一附小的校友说出了肺腑之言:“我能够有今天的荣誉,可以说是与我的母校——宣师一附小分不开的。” 

百年的风雨兼程绘就了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百年的桃李芬芳奏响了跌宕激昂的教育乐章。我也学着用一首顶针并连锁格童谣作为全文的结束语吧: 

            北京有座右安

宣师一附

学悠久质量

师云集桃李

草童子唱童

美人欢齐欢

贺百年出名校

 

 

北京精神

(顶针格  连锁调)

  宣师一附小 六(1)班  高慕瑄   

北京人,人皆爱国;

国力强,强于创新;

新思想,想法包容;

容天下,天下厚德;

厚德美,美化北京;

北京人,人皆爱国。

北京精神

宣师一附小  五(1)班  刘若愚

爱国北京,振兴中华;

创新北京,科技发达;

包容北京,多元文化;

厚德北京,人心强大。

共建北京,有我有他,

未来北京,锦绣如画。

我爱祖国我爱家(爱国)

宣师一附小  三(4)班  朱佩玮

我爱我的家,有国才有它。

祖国像妈妈,我们都爱她。

她给我希望,我为她长大。

长大回报她,让她更强大。

我是中国娃

               宣师一附小  五年级2班  王媛

 我是中国娃,北京是我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从小爱国家,长大建设它。

 包容和创新,人小志气大。

  厚德记心中,明日开鲜花。 

北京精神歌(顶针格)      

 四年级2班  寿艺莹 

我,我爱国;国,国强大;大,大首都;都,都市美;

美,美名扬;扬,扬文明;明,明道德;德,德高尚;

尚,尚科技;技,技术新;新,新北京;京,京路通;

通,通四海;海,海能容;容,容你我;我,我爱国。

 

北京精神进校园

宣师一附小 五年级1班 吉翰文

阳光暖,天空蓝,

北京精神进校园,

学习践行做宣传,

    争当“四好”好少年。

一唱爱国是核心,

从小心里扎下根,

勤奋学习求上进,

长大为国建功勋。

二唱创新是精髓,

解放思想破陈规,

科学发展指方向,

领先世界有作为。

 三唱包容是特征,

 中华民族好传统,

 五湖四海皆兄弟,

  民族团结大家庭。

 四唱厚德是品质,

 中华美德传万世,

 品德高尚国运兴,

 巨龙腾飞映日红。

 北京精神进校园,

花儿朵朵更鲜艳,

从小立下鸿鹄志,

德智体美谱新篇。

    

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

藏头诗    宣师一附小   三(六)班蒲叶彤    指导家长  :蒲军

爱伟大祖国

创万象更新

包天下所容

厚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