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化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

/代富

本文结合化学教学实践,从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解析疑难、以活动为载体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化学教学活动中、因人而异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让学生自己归纳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等方面阐释了如何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入手,探寻科学多样的教学模式,以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今后1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文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确立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而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人的个性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 

     学会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们能够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学生不会学、不愿学的问题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学生“学”的潜能未能挖掘出来,也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出来。如何迎接知识的激增和不断更新的挑战,如何才能改变学生学习落后状况,提高其学习能力,就必须摒弃固有的教学模式,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让学生成为演员,老师扮演导演的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这远远不够。受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处于被动状态下的学生根本无法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

如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亲切融洽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即使主体性教学活动的条件,也是其活动过程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消除“尊严式”或“真理式”的师者形象,打破陈规,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争辩。我们不仅仅视学生为接受启蒙的对象,还应视他们为“人”,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主体”。是老师的朋友,帮助他们学习的朋友,教师不再是传统中的知识垄断者,更重要的是,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灌输的位置,而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让学生主动参与,首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已有发展水平,从他们的兴趣和意愿出发,这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教师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设计方案,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给学生以启发、诱导,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缩短师生间的心里距离。这样,学生就会由衷地展现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积极大胆主动地参与活动。总之,师生之间应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荣造一种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里环境。置心其中,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沉闷与压抑。相反,学生们,尤其是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环境中能够大大地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增强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 

二、“问题”让学生提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 更重要。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的设计,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高提出问题的“肥沃土壤”。要在“导”上下功夫、多做文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驱力”。要经常采用讨论、争论、辩论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使学生不满足相同结论,不拘泥于常规方法。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可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讨论,就有可能有如下讨论结果: 

(1)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各物质质量总和怎么理解?

(3)纯气体物质间的反应是否遵守该定律?

(4)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提出以后别的学生就有可能做出相应解释,老师适当点拨,问题自然得一解决,学生自然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有利于主体意识的培养。

三、让学生剖析疑难

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和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往往认识较模糊、欠深刻。在教学这类知识时,教师不应该以讲代替学生的主动学习,应激发学生主动讨论,组织学生认真剖析,做到去伪存真,把握重点,及时攻克难点。如在教学复分解反应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中和反应、酸和碱的反应、酸和盐的反应、盐和盐的反应的特点是什么并列举出化学方程式,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它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以活动为载体,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化学教学活动                     

活动是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时,要多方面考虑学生的参与,使“学”与“教”有机地融合一体。  

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实验复习课教学中,为使学生全面掌握其性质和制取的方法,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把一个大烧杯罩一高一低的蜡烛上方,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第二步,验证雪碧中二氧化碳的存在。雪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饮料,其中含有二氧化碳、水和柠檬酸(具有一般酸的性质)等物质。让学生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探究雪碧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写出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和结论。   

第三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并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以及结论。 

第四步,如果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汽,怎么除去,又怎么验证其存在……

这样通过一些问题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各种仪器,分组设计实验,这样就会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使他们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设计实验,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欲望。这样上复习课,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复习效率。 

五、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通常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情况。主动参与是一种自由的状态。学生可以在教师面前随意表达,产生与教师沟通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主要途径是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如,关于《元素及化合物复习》,我们采用“自助餐”式复习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备学习信息

课前,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复习要求:一是在复习回忆基础上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二是记录与此相关的问题。这样既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体现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了机会。 

(二)消化学习信息

课中,根据学生提供的再学习的信息进行逐步消化。可分为两大环节: 

一是小组交流。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要点,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充实、完善;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尽量争取在组内成员帮助下解决。小组交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合作的价值。 

二是各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首先归纳知识要点,老师根据汇报补充整理成板书,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其次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质疑解疑,各小组提出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或组内已经解决但易被忽视却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质疑、讨论、争论,激起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从而使知识的本质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 

    六、因人而宜地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                                   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自主确定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信息出自不同的学习个体,就难免会出现有些问题超越课标要求,或很难在40分钟内全部消化,而这些问题中有的极具思考价值。于是便成了一些学有余力或兴趣浓厚的学生课后继续品尝的一道佳肴。只要给他们三五分钟用来展示自己课后研究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就能激励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培养出独具思维的化学爱好者。他们的讲解更易被其他学生接受,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也更容易带动和感染其他学生。例如: 

在复习碳及碳的化合物教学时,课前要求学生自主归纳复习,教学中把目标定位在了解碳单质的性质和碳及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同时引用恰当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展示问题时,吟诵诗句“发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紧接着抛出问题:诗中描写了碳的哪些性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如果我们从化学分析,其中隐含了哪几种有相互转化关系的物质?在学生自备学习信息的基础上,如此营造一个宽松、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创设开放的探究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使学生很快地主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于是学生又想到课后练习题“刚刷完的墙壁,想让快点干,放一个炭火盆,墙反而出汗了”,趁热打铁立刻提出“买回的新鲜鸡蛋如何保鲜呢?”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平时比较调皮的一个学生抢着说:“鸡蛋黄要呼吸,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把鸡蛋浸泡在石灰水里,呼出的二氧化碳在鸡蛋皮小孔处遇到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堵住气孔阻止呼吸鸡蛋保鲜”。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突出的是一个“主”字,就是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不要一味地追求“教”得精彩,而要想法让学生“学”得精彩,使学生主动地学,创造地学,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离开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好,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同时,课堂教学包括一系列的环节,从新科预习、讲授新课到提问讨论、练习巩固再到组织复习与检测,每个环节都应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都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从而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化学课程标准[M],2001,7. 

[2] 郑长龙著,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5:174-176. 

[3] 李建平主编,聚集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180-185.

作者:山东省安丘市石埠子镇庵上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