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开设真正的阅读课,培养学生自主审美、自我发展的人文精神

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景芝初级中学   刘星亮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是最具学科特点的一门课程,对于培养对象而言,它担负着其他学科难以胜任的更重要的工作,也就是要学生“习文悟道”,在鄙弃小我、走向大我中成长。显然,几句空大的说教,几页理性而教条的习题是完不成这项艰巨、长期的任务的,这就需要学生接受“春雨润物”式的教育。阅读课被摆到了语文学习中重中之重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里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应该指学生与经典的优美的作品零距离接触,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对话,从而增加学生生活厚度,丰富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那么,主题阅读无异于一场“及时雨”,并且是甘霖,它赶得是时候,它提纲挈领,使学生饱蓄营养,并在阅读中少走弯路。早在几年前,我从《山东教育》上看到一篇文章,意思是强调阅读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以读促写,并举了山东实验中学为例,从少得可怜的每周六节语文课中拿出四节来进行阅读,这在当时确实需要超人的胆魄和勇气,给我的触动很深。基于这个认识,从二00二年开始,我就给学生开设了阅读课,也就是开放性的阅读,但好象还显得有点散漫,后来接触到主题阅读,才豁然开朗,眼界大开。结合以前的阅读课经验,我重新调整了阅读课操作流程和阅读书目,学生阅读速度明显加快,阅读目的更加突出。

    首先,做好开设阅读课的准备。每周七节语文课,我拿出两节(最少时是一节)让学生借阅主题阅读书目本班书橱里的书籍。本班书籍,是每学期初,由学生集来。初一时每生不少于三本,以后每学期只一本,也就是“朝阳读书计划”中所要求的那一本,这些书籍由图书管理人员登记入册(平时依据它核准,放假时凭它向学生发还),然后,将所有书籍分类归入书橱。另,每班选出二至三名负责的同学为图书管理员。

   其次,明确阅读课的操作流程。每堂阅读课之前,学生填好借书条,交给所在学习小组组长,然后,图书管理员根据各小组上交时间先后分发图书,有借同一种书目而此书又不够分发的,则后借的由管理员负责调配。三个管理员,一个读借书单,一个找书,一个将每小组所借书交由学习小组长发放到每位同学手中。上课铃响,除管理员继续工作外,其他同学进入阅读状态。下课后,各学习小组长及时收回图书交给管理员,查收分类摆好,退还借书条。

   最后,进行阅读,这是最重要的环节。

   一、把握住阅读的宗旨

   ⒈读书要有收获。“看热闹”、“消遣”的做法或心理最要不得,非剔除不可;看作文选、故事会等浅显的读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汉代的刘向也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要读好书,这已成共识。主题阅读提供了阅读书目,我们可以速度更快、精力更充沛地进入阅读状态。它们多数精选自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像余秋雨散文、朱自清散文、冰心散文、鲁迅散文(含《朝花夕拾》)等,知识含蕴极多,人生哲理与情趣兼顾,更要精读,读时要用心体会、揣摩,用心领悟,用心思考,力求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⒉以读为主,边读边记。会读书的人,能较早的进入阅读的境界,将自己融入书中的字里行间,身临其境,体会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感受,在被打动、感染的基础上,再摘记笔记,往往收获颇大。文学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陶冶读者的情操提高读者的审美情趣,我认为作为学生时期的读者,完成这个高级目标当然是勿庸置疑,但通过阅读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完成这个目标,就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摘记。摘记时,要本着“对自己有用”的原则,或词、或句、或段,或名言警句,或优美的写景抒情段等,都可以记,写读后感悟或随机进行仿写则更佳。阅读时要切忌以下两种不良倾向:①只读不记。《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它强调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只读不记,有意识的思考肯定不会多,在阅读中不会思考的人只是读物的奴隶而已;要想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还要学会做读物的主人——在全身心地投入阅读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起码,要在读的过程中恰当地做摘记,记有用的东西,记经自己深思熟虑、筛选后才接受的东西,这本身就渗透了自己的思考,并且,记的东西往往能为自己日后所用。这样坚持下去,不光自己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也积累了蔚为可观的质、量并举的材料,这个时候你还能说自己没有收获吗?②只记不读。全用来记,不能以充足时间和精力去读、去品味、去思考,不能在斟酌、推敲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当然不好:第一,记的东西也许用处并不大;第二,只记不读,那不是阅读课,而是抄写课。

    二、要分步实施阅读目标

    1、读书,最忌盲无目的的乱读一气针对主题阅读,要分期确立自己的阅读目标,在一个时期内要读哪些书,在多长时间内读完哪一本书,甚至在多长时间内要记录多少字的笔记,都要做到胸有成竹,适时地进行系统筹划、安排,再付诸实施,方可有的放矢,行之而有效。以下数据可供参考:每学期阅读量要过100万字,摘记过万字,心得笔记过万字。

    2、科学分配阅读时间。每堂阅读课45分钟,可以划分为两段:①、40分钟里,要保证3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阅读,用5——10分钟做摘记,当然,也可以稍微灵活处理。②、最后5分钟,用来写阅读总结或读后感悟,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3、用科学的方法完成摘记。写读后感悟时是充分自由的,但是,摘记读书笔记时最好是分类整理,形成“某某类”或“某某专栏”之类的,以便以后查找利用。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养成做卡片的习惯。

    应该说,完成这一些,才算一堂完整的阅读课。

    可以看出,我这里说的仅是用45分钟阅读书籍,就提高阅读能力来说还远远不够,还有45分钟以外的问题——开展广义的阅读,阅读生活。谁能说自己已经读透了人生这部大书?所以,要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还要放眼世界,胸怀祖国,时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每时每刻,让生活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灿烂在你的心里。

    既然是在课堂上教学时间内进行的集体阅读,它就必然有别于学生个人凭自己嗜好进行的小打小闹式的阅读,益处有很多。实践证明,以主题阅读为主线的语文阅读课,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自主求知的浓厚兴趣,也能够使语文教师从文山题海中解脱出来,轻松地提高教学班的成绩。再有,主题阅读为学生甄选好了阅读书目,能保证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健康地前行;并且,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学生不易分心,能保证阅读目的纯正并提高阅读速度;教师课上偶尔进行的阅读点拨和课末进行的阅读感悟交流,能加深学生阅读印象,扩大知识视野,拓宽生活体味;学生在主题阅读中能逐渐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自觉拒绝庸俗,追求高尚与高远,从小我逐渐走向大我,走向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康庄大道。

    语文学科具有精神性,它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自我精神与人格,陶冶情感和情操。在承担这个任务时,毫无疑问,这种带有主题的开放性的阅读课,应该是唱了主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