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让个性化阅读的课堂真正体现个性化

    安丘市东埠中学 张石磊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针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经常引用的名言,向我们诠释了个性化阅读的特点和意义。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致出现了一些偏差,由此引来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一些诟病。在有些课堂的听课中,时常会有下面的一些现象出现: 

1、过分强调“独特体验”,导致课堂价值取向偏离。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能及时纠偏,更有甚者视之为创新,使课堂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2、片面追求“自主学习”,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虚化。不少老师过分追求“自主学习”,在课堂流行的用语是: “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室里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还有,当前的语文课堂盛行一种“满堂问”式的教学。形式多样,或口头问,或书面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回答方式也多样,或习惯性地举手,或仓促回答,或对别人的答案表示认同,或保持沉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的处理,或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与“满堂问”相应的语文课堂形式——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

我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根本就是不能准确的解读《新课标》对个性化阅读的解释,具体有下面几方面原因:

    1、忽略文本意义,片面追求个性化。讲求阅读的个性化,并不意味着摒弃原文本的共性化(也就是文本的原意)。教师必须正确处理一个哈姆雷特(文本意义)与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个性)的关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学生的学习阅读的目的,是通过一次次探寻文本的意义来提高阅读能力,文本意义的探寻则要体现一个哈姆雷特是共性的,这个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文本的价值取向。

    2、忽略基本阅读,使个性化阅读不能深入。基本阅读就是文本的一般性的阅读方法,如,理解词句的方法,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等。基本阅读,体现的是课程目标中的工具性目标。没有基本阅读的学习,个性化阅读也就失去了依托。

     3、过分强调课堂的生成性,使个性化阅读流于形式。面对动态生成的不可控制的课堂问题。教师普遍有一种担心:如果自己被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问住”了,怎么办?因而,教师更愿意将课堂生成控制在自己设定的范围之内,因而,看似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其实在老师预定的问题中控制着,学生被问题所困,怎会有个性化的理解与问题生成?

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使语文的个性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呢?具体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1、要有目标教学意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则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阅读的教与学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实现课程目标,包括个性化阅读的目标,就要受课程目标的制约,从目标出发,为实现目标服务。

首先,必须受到总目标的制约。总目标中的工具性目标是,要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以及初步理解、鉴赏作品。个性化阅读,必须有利总目标的实现。

其次,个性化阅读要受学段目标的制约。在教学中即要防止不到位也要防止越位的情况。第一学段的“个性化阅读”指导,主要是培养阅读兴趣,要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内容去感受;第二学段,在发展阅读兴趣的同时,对阅读方法的学习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第三学段,个性化的阅读,要求在学习与运用阅读方法中享受阅读兴趣,并强调言语形式的学习,从言语形式入手,体验与思考言语内容。

    2、要有课堂指导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如教师丰富,生活体验不如教师深刻,文本解读多元化,对他们来说是勉为其难了。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有灵心慧眼,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对学生的一些偏颇甚至错误的个性化理解,要及时予以纠正与指导,不能为了遵从学生的个性而忘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最后,用一句话共勉:在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课堂上,首先要有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才会有学生个性化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