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情感中绽放
2012-02-07 14:37 2012年2月6日今日文教A14版 鹿文玲 于燕波 陈秀芝
安丘市大汶河开发区海龙希望学校 鹿文玲 于燕波 陈秀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自身的独立的阅读能力,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
1. 以疑激趣:巧妙设疑,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一门艺术,不仅能为学生阅读激发兴趣,掀起高潮,架设情境桥梁还能使学生省时、高效地掌握阅读方法,开发学生智力。如教学《一粒种子》的结尾时,我问:“一粒种子后来怎么样了呢?”问题一提出就激起了学生的想象的浪花,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注重怎样向学生提问题,还重视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以境引趣:采用直观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展现教材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
如教学《春天的手》一课时,根据“春风”、“春雨”、“春光”、“春色”、春之声的无穷美妙和勃勃生机,我通过色彩的明快、动静结合的媒体演示,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重温往日观察到的春天景象,对课文内容进行形象的整体感知,这样学生们学起来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3.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
1.阅读中我教学生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看课文,做到不增字、减字,不错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要有语感;“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不要有口无心,读了什么都不知道。
2.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训练。第一、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读正确是流利读、有感情地读的基础,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利用汉语拼音正音,并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二、流利地读。流利地读,指读的时候句子清晰,停顿适当,语言流利顺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上声、轻声、儿化音”等变音现象的指导,指导学生克服朗读时形成的习惯性腔调,如“唱读、念读”等。第三、有感情地读。主要指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在指导中,我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读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效果,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三、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
“书读百遍”“读书破万卷”没有充足的时间怎能做到?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难以形成技能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堂课40分钟是一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的实践的蛋糕就少了。”因此 课堂上应精讲多练,以讲促读,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朗读,真正让学生做到“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 开拓阅读视野,养成阅读习惯
任何的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的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我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孩子们朗读、背古诗和课外读物。教学课文后,我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还动员学生订阅少年儿童报刊,帮助他们在教室内建立“图书角”,把书集中起来,供大家借阅。通过大量地阅读,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词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阅读习惯。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