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贴近生活教数学

文/梁碧蓉

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观察身边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如果能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感受数学的存在魅力,他们必定会兴趣大增,继而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可爱的校园”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边看边数边说,让学生自由观察,体会生活中的数,还可以把活动延伸到校园外,数一数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继而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再现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有趣,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自己发现数学问题,产生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室认识钟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认时钟、拨时钟,表演他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通过这样一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形式,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本来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了。

三、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只能集中一段时间(15-20分钟左右),如果课堂的呈现形式是他们不感兴趣的,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将会很快分散。因此,如何在40分钟内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创造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开展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是必需的。例如在上“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出示用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小猫、机器人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这些事物都能用平面图形拼成,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在认识完这些图形后,教师可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如比一比谁的手儿最巧,谁贴的画是最美,让学生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体会学习平面图形的用途,从而知道数学存在的魅力。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应用数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总之,贴近生活教数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充分认识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者:湖南龙山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