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音乐相伴 健康成长

河南省安阳县许家沟乡一中 陈会清

音乐能陶冶情操,拓展思维,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特别是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如果与音乐相伴,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在音乐艺术中肩负着传播和引导的重要作用,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多年,我很清楚,不可能将我的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贝多芬、莫扎特,但是如果能将他们带入音乐殿堂,让他们一生有好的音乐作品相伴,也是很欣慰和快乐的。

音乐学科是最重要的培养审美情趣的艺术之一,只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接近并爱好音乐,为学生与音乐相伴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音乐是心灵的净化剂。要使音乐与学生相伴,就要因势利导,借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与音乐相伴牵线搭桥,这样能调节心境,点燃艺术的心灯,能陶冶性情,促进智力的发育,让学生在感受自尊、自信、自豪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活动的开展,可以成立兴趣小组或开辟班级第二课堂活动,来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借助节日、校园艺术节等举行大型的歌咏比赛或文艺汇演,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参与,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规范行为习惯,净化心灵,塑造灵魂,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辅助非智力因素的形成。

音乐是情感艺术。好的音乐作品作用于人的情感,往往能引起共鸣,激发联想,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给生活增添无限乐趣。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

作为音乐教育或音乐活动,育人是目的,审美是核心;学生是主人,乐学是动力;重要的是过程,参与是手段。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引入德、智、体、劳中,完成对人格的塑造。因此,要加强和提高音乐教育或活动的层次,实施教育现代化,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习、生活、成长、成功,使音乐与人时时相伴,终身相伴,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