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原则

文/皮小云

“创新”一词,现代汉语小词典这样解释:“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也就是有创造性,如思维的独创性、个性的好奇性、动作的突变性、做法的新颖性等。有人曾把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具有的共同内在素质归纳为“高瞻远瞩,善于把握时机;选准目标,坚持不懈;勤奋努力,注重实践;富于幻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勇往直前;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六个方面。排除其他五个方面,“富于幻想,大胆探索”就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一面,根据地理学的特点,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激励性原则

   地理教师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激励、尊重、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和鼓励全体学生更新教育思想、转变学习观念,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素质教育。

二、协同性原则

    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过程,应是整个教学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应结地理学科的特点,联系与地理有关的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协同进行。交叉渗透,相互促进,在共同努力中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颖人才。

三、主体性原则

    创新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学,让学生逐步成为自我开发创造力的主体。

四、个性化原则

    开展创新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地理教师要切实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扬长补短,发表独立的见解,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创新素质,并在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才能。

五、开放性原则

    创新教育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封闭模式,教师要大胆创新,抓紧课内,重视课外,内外合一,动静结合,实施开放性教育。

总之,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地理学深刻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对立和发展的变化规律,展现了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动态过程。地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关系到地理学科的拓展和深入,更关系到我们所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要求。

(作者:湖南龙山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