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经典育人,润物无声

山东临清市武训实验小学  任淑娥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的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陶”“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因此,在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教育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以经典诗文启真,陶冶爱国情操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诗人写出了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至今感人肺腑,令人动容。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气节;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生命宣言;这种深沉的爱国之情和高洁品格为后世所敬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豪壮优美的诗文,铿锵有力的诗句,无不彰显诗人的赤胆忠心,体现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之情。让学生诵读这些优秀诗篇,对于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无疑会产生“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二,以经典诗文怡情,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是实施美育的最佳途径,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美文,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形象美,感受意境美,对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山水诗是中华古典诗歌的瑰宝,诵读优美的山水诗歌,能给学生以直观的美的享受,再通过适当形象的讲解,更让学生体会诗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其中的轻松惬意。如王维在《鸟鸣涧》中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句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诵读中可以不知不觉地唤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达到陶冶情操,培养高尚情趣的目的。

三,经典诗文引善,塑造健全人格。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古诗文是我们民族的思想宝库,学习诵读古诗词,就是一种民族性格的熏陶,诵读古诗文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把诵读作为重要手段,融亲情,友情,乡情,爱国情于古诗文诵读中,让学生感受爱国情,体验悲悯情,领悟与人为善,团结友爱,孝亲敬长的道理,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至关重要。

诗中亲情——想念亲人,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诗人身在他乡,思念亲人的至纯亲情。孟郊的《游子吟》深情地吟诵伟大的母爱,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诗中友情——朋友之情。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中体验到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可教育学生懂得心中有他人的珍惜友情。

诗中乡情——思念家乡。白居易《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中借助丰富的想象形象化的表达出细腻的思乡感情,往往让人动容。

四,以经典诗文导行,培养良好习惯。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由散漫,无拘无束,意志力相对弱。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诵读相应的古诗文,培养学生惜时,勤勉的习惯。古诗文中有许多作品对学生有提醒教育的作用。如陶渊明的《惜阴》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和人生的大好年华,不要虚度光阴。

总之,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可以让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接受中华古诗文的文学素养,继承和弘扬伟大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能够站在历史的文化基础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