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改前沿>>

语文教学中的认识与心得

 

文/杨明龙

语文教学中至今存在着很多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我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心得。

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缺憾,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就应树立正确的观念,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通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有以下认识: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法改革,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仍没有摆脱“教本主义”模式的范例,具体操作中所忽视的仍是学生具体学习方法的研究。我们知道,教和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的对象是学生,教的目的是学习,教的依据是学,教法的依据是学法。

多年来的教改只是对教法本身的研究和改革,使得教法和学法失衡。其表现有二:一是语文教学理论贫乏。我国语文教学是实践史久远而理论贫乏,远溯惟孔丘,近览独叶圣,大抵如此。“教是为了不教”是叶老的重要主张,但如何“教”方臻“不教”之终极佳境,叶老并未开列善方。二是语文教学方法论贫乏。论及教学方法方面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然所论皆为基本原理和教法的基本内容,偶有“新论”也实为以学习兴趣之类的心理机制的研究为点缀而已,并没有科学全面的理论指导的改革实践和具体有效的操作体系。相当部分刊物也刊载了一些研究“学”的文章,但几乎所有的“学”的研究都停留在学习心理学抽象的理论研究层面,没能再深入一些研究课堂教材学习的具体方法,更没有建立以“学法”为中心,设计“教‘学法’”的新思维模式。

近几十年的语文教育一直是以“实际应用为本”,采取精神虚无主义的态度,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或者说先语言应用、后精神,应用第一,精神第二。而语文教育本体的实质恰恰相反,以人的精神为本,先精神、后应用,精神第一,应用第二。因为语言之于人,首先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存在,是人的精神本体赖以存在的凭依;其次才是一种语言运用技能。或者说,人一旦脱离语言,精神就没有了存在的处所和凭依,就失去了精神自我。“语言”与“精神”与“人”其实是“合二为一”,进而“合三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语言”的成长即“精神”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即“人”“自我”的成长。简言之,真正高效的语文教育是向“精神”上着意,从“语言”上着力,必从语言应用上得益。

让我们平抚浮心,剔除躁气,从纵纭与喧哗中抬起头来,找到语文教学的正确方法,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与研究。

(作者:湖南龙山县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