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华美

 

文/田霖钰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之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其精美的语言,以增强语感。语言之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自然结合,并不取决于华丽的辞藻和工巧的句式,一些名篇佳作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表现形式。然而,现在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那些看上去十分华美的“语言表达模式”,并把大量时间用来进行机械式的模仿训练。

  在某市组织的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好几位执教者都采用了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为目标的“板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近年来已十分流行)。其“课堂积累”活动主要包括多种形式的诵读和语言知识的积累,而重点则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课文中的“雅词”、“美句”和写作上的技巧(结构层次、描写手法、表达方式,等等),然后进行“品味”和“赏析”。而所谓“雅词”,多是那些华丽的辞藻或口语中较少出现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词语,愈感到陌生则愈“雅”。这自然是很容易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的。

只是笔者不明白,汉语中的词汇丰富多彩,各有用场,除去骂人的污言秽语,何来“雅”与“不雅”之分?那些看似“不雅”的词,只要用得恰到好处,照样可使文章生色。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的表现形式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赏析应重在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不是把玩其外在形式。因此,品味语言不应局限于那些“雅词”和“美句”,有时更须对那些看似不“雅”的词(如前文提到的“终于”)和不“美”的句子(既非对偶,亦非排比,如《祝福》中“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进行深究。如果把课文中的词句与语言环境割裂开来,把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的文本分解成一个个写作技巧的零部件,引导学生去作技术层面上的品味和赏析,则必然使语文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这样的知识无论“积累”得多么“丰富”(事实上仅靠课堂上的积累是十分有限的,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文知识的积累不可能丰富),也很难真正内化为运用能力,甚至会把学生引向注重表现形式而忽视实际内容的误区。当前,学生在写作上普遍存在着追求华丽的辞藻、工巧的句式等以形式取悦于人的文风,很少是靠真挚的情感或思想的含量产生感染力的。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作者:湖南龙山县兴隆九年制学校)